【题目】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
(1)在试管I中加入的试剂是 .
(2)为了制得Fe(OH)2白色沉淀,在试管I和Ⅱ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观察到试管I产生大量气体.一段时间后,检验到试管Ⅱ支管出口的气体只有一种时,再进行的操作是 , 使试管I中的溶液进入到试管Ⅱ中溶液底部,产生Fe(OH)2 .
(3)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4)反应结束后,将Fe(OH)2沉淀倒出,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1)稀H2SO4、Fe屑
(2)关闭止水夹
(3)试管Ⅰ中产生的H2将装置内的空气除尽,防止Fe(OH)2与氧气的接触
(4)4Fe(OH)2+O2+2H2O=4Fe(OH)3
【解析】解:(1)若要在该装置中得到Fe(OH)2白色絮状沉淀,先打开止水夹,试管I内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把导管中的空气排入试管Ⅱ中,并且通过出气口排出,使氢氧化亚铁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达到防止被氧化的目的,所以试管A中加入的试剂是稀H2SO4、Fe屑,试管Ⅱ中加入的试剂是NaOH溶液,
故答案为:稀H2SO4、Fe屑;(2)关闭止水夹,试管I内压强增大,将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能够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且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亚铁,同时通过出气口排出,故答案为:关闭止水夹;(3)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此时打开止水夹,氢气进入试管Ⅱ,排除装置内的空气,故答案为:试管Ⅰ中产生的H2将装置内的空气除尽,防止Fe(OH)2与氧气的接触;(4)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是Fe(OH)2遇到氧气会被氧气氧化成Fe(OH)3 , 反应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 故答案为:4Fe(OH)2+O2+2H2O=4Fe(OH)3 .
(1)试管I内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2)然后关闭止水夹,试管I内压强增大,将生成的硫酸亚铁压入试管Ⅱ内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白色的氢氧化亚铁沉淀;(3)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此时打开止水夹,氢气进入试管Ⅱ,排除装置内的空气;(4)在空气中迅速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是Fe(OH)2遇到氧气会被氧气氧化成Fe(OH)3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 )
A.甲醇
B.天然气
C.液化石油气
D.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pH=1的某溶液X中仅含有NH4+、Al3+、Ba2+、Fe2+、Fe3+、CO32-、SO32-、SO42-、Cl-、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忽略水的电离及离子的水解),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下列有关推断不正确的是
A. 沉淀H为AI(OH)3、BaCO3的混合物
B. 根据上述连续实验不能确定溶液X中是否含有Fe3+、Cl-
C. 溶液X中一定含有Al3+、NH4+、Fe2+、SO42-、H+
D. 若溶液X为100mL,产生的气体A为44.8mL(标况),则X中c(Fe2+)=0.06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向500℃~600℃的铁屑中通入氯气生产无水氯化铁(已知炽热铁屑与氯化氢生成氯化亚铁).现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上述过程进行试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盛装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 , 进行实验时,应先点燃(选填A或C)处酒精灯.
(2)制取无水氯化铁的实验中,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装置B中加入的试剂是 .
(3)制取的无水氯化铁中混有少量氯化亚铁,其原因是(化学方程式表示).为除去氯气中混有的少量HCl,可以在装置A、B间加入装有的洗气瓶.
(4)工业上常用石灰乳吸收制氯气的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填数字代号).
①O2 ②Cl2 ③CO2 ④HCl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20年春节期间举行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精彩纷呈,体现了中国诗词博大精深,下列诗词分析错误的是
A.“弄风柳絮疑成雪,满地榆钱买得春”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B.“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中的“蜡烛”是高级脂肪酸酯,也是高分子化合物
C.“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中的“炎炎”体现自然界中太阳能与热能的转化
D.“煮豆持作羹,漉鼓以为汁”中的“漉鼓”涉及的基本操作是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物质与NaOH溶液生反应时,因NaOH的相对量不同可能导致产物不同的是( )
A. Al B. Al2O3 C. AlCl3 D. Al(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