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1684 年,波义耳出版了一部名为《人血的自然史略》的医学著作,在这本书里, 他总结了自己在血液分析方面的实验成果。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将化学分析方法用于 临床医学。通过实验,波义耳证明了血液中含有氯化钠,并将之称为固定盐。科研人员从海水得到的粗盐中含有泥沙等不溶性杂质,以及可溶性杂质:Ca2+,Mg2+,SO42-等,提纯的流程如下图:
(1)整个流程中首先将粗盐溶解,再通过以下实验步骤进行提纯:①过滤②加过量 NaOH 溶 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 Na2CO3 溶液⑤加过量 BaCl2 溶液。
以下操作顺序不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A.②⑤④③① B.④⑤②①③ C.⑤②④①③ D.⑤④②①③
除去 Mg2+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2)实验室将上述得到的精制食盐水制成精盐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某一操作,该操作中 需要加热的仪器为:_____。
(3)下列实验仪器,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_______(填字母)
①试管 ②量筒 ③圆底烧瓶 ④烧杯 ⑤容量瓶 ⑥锥形瓶 ⑦燃烧匙
A. ①③④⑥⑦ B. ①⑦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AB Mg2++2OH- = Mg(OH)2↓ 蒸发皿 B
【解析】
(1)粗盐除杂过程中要分别除去Mg2+、Ca2+、SO42-等杂质,需分别加入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和适量的稀盐酸,为了将杂质充分除去,所加试剂必须过量,而过量的氯化钡需用加入的碳酸钠除去,故碳酸钠溶液一定要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加入,为防止生成的沉淀溶解,过滤后,最后加入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据以上分析进行解答;
(2)蒸发精制食盐水制成精盐,需要的加热仪器为蒸发皿;
(3)根据各仪器的结构和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1)粗盐除杂过程中要分别除去Mg2+、Ca2+、SO42-等杂质,需分别加入NaOH溶液、Na2CO3溶液、BaCl2溶液和适量的稀盐酸,为了将杂质充分除去,所加试剂必须过量,而过量的氯化钡需用加入的碳酸钠除去,故碳酸钠溶液一定要在氯化钡溶液之后加入,为防止生成的沉淀溶解,过滤后,最后加入稀盐酸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因此合理的顺序为⑤②④①③ 或⑤④②①③;不合理的为②⑤④③①和 ④⑤②①③;镁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除去 Mg2+的离子方程式:Mg2++2OH- = Mg(OH)2↓;
故答案选AB;Mg2++2OH- = Mg(OH)2↓;
(2)精制食盐水制成精盐,需要进行蒸发结晶,需要的加热仪器为:蒸发皿;
故答案是:蒸发皿;
(3)①试管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故①符合题意;②量筒是用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的仪器,不能用于加热,故②不符合题意;③圆底烧瓶可以加热,但应该垫上石棉网,故③不符合题意;④给烧杯中液态加热时需要垫上石棉网,不能直接加热,故④不符合题意;⑤容量瓶是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的仪器,不能加热,故⑤不符合题意;⑥锥形瓶可以加热,但需要垫上石棉网,故⑥不符合题意;⑦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故⑦符合题意;根据分析可以知道,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①⑦,故B正确;
故答案选B。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O32-+H2OHCO3-+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
B. 通入CO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升高温度,c(HCO3-)/c(CO32-)减小
D. 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A、B、C、D四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
A |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②能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C; ③比例模型为: |
B | ①由C、H两种元素组成; ②球棍模型为: |
C | 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②能与Na反应,但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③与二甲醚互为同分异构体。 |
D | ①相对分子质量比C物质少2; ②能由物质C氧化而成。 |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A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为___________(系统命名法);写出该生成物与足量的NaOH水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A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后生成分子F,与F在分子组成和结构上相似的有机物有一大类(俗称“同系物”),它们均符合通式CnH2n+2。当n=________时,这类有机物开始出现同分异构体。
(3)B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序号):①无色无味液体、②有毒、③不溶于水、④密度比水大、⑤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溴水反应褪色、⑥任何条件下不与氢气反应;写出在浓硫酸作用下,B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4)写出由C氧化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需要0.1mol/LNaOH溶液450mL和0.5mol/L硫酸溶液450mL。根据这两种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___(填序号),本实验所用玻璃仪器E的规格和名称为_____________。
(2)下列操作中,容量瓶所不具备的功能有__________(填序号)
a.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b.长期贮存溶液
c.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 d.量取220毫升体积的液
(3)如果实验室有l0mL、25mL、50mL量筒,根据计算得知:量取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应选用__________mL规格的量筒最好。
(4)在配制NaOH溶液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配制溶液浓度_______0.1mol/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NaOH溶液未冷却即转移至容量瓶定容,则所配制溶液浓度__________0.1mol/L。
(5)如果定容时不小心超过刻度线,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探究实验室制乙烯及乙烯和溴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实验。当温度升至170℃左右时,有大量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溴水的颜色迅速褪去。甲同学认为达到了实验目的。乙同学仔细观察了甲同学的整个实验过程,发现当温度升到100℃左右时,无色液体开始变色,到160℃左右时,混合液全呈黑色,在170℃超过后生成气体速度明显加快,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由此他推出,产生的气体中应有杂质,可能影响乙烯的检出,必须除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认为达到实验目的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观察到的黑色物质是__________,刺激性气体是__________。乙同学认为刺激性气体的存在就不能认为溴水褪色是乙烯的加成反应造成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同学根据甲乙同学的分析,认为还可能有CO、CO2两种气体产生。为证明CO存在,他设计了如下过程(该过程可把实验中产生的有机产物除净):发现最后气体经点燃是蓝色火焰,确认有一氧化碳。
①设计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浓溴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溴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种新型的合成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①属于“氮的固定”B. 反应②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 反应③可通过电解水溶液实现D. 上述三步循环的总结果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事实所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选项 | 事实 | 离子方程式 |
A | 向酸性溶液中加入溶液,溶液变为无色 | |
B | 硫代硫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有淡黄色沉淀产生 | |
C | 明矾溶液中加入溶液使刚好沉淀完全 | |
D | 碘化亚铁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变为黄色 |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缓慢通入滴有酚酞的溶液中 | 溶液红色褪去 | 具有漂白性 |
B | 向1mL 2mol/L溶液中先滴加2滴0.1mol/L溶液,再滴加2滴0.1mol/L溶液 | 先生成白色沉淀,后生成红褐色沉淀 | |
C |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溶液 | 溶液变为红色 | 样品已部分或全部变质 |
D | 无水乙醇中加入浓硫酸,加热,产生的气体Y通入酸性溶液 | 溶液紫色褪去 | 气体Y中含有乙烯 |
A. AB. BC. C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可由乙苯生产苯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的类型为消去反应
B. 乙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三种
C. 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乙苯和苯乙烯
D. 乙苯和苯乙烯分子内共平面的碳原子数均为7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