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1905年德国化学家哈伯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他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氨的合成不仅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与死亡问题,在国防、能源、轻工业方面也有广泛用途.
Ⅰ.以氨为原料,合成尿素的反应原理为:
2NH3(g)+CO2(g)═CO(NH22(l)+H2O(g)△H=a kJ/mol.
为研究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与反应物投料比($\frac{n(C{O}_{2})}{n(N{H}_{3})}$)及温度的关系,研究小组在10L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模拟反应,并绘出如图(Ⅰ、Ⅱ曲线分别表示在不同投料比时,CO2的转化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1)a< 0 (填“>”或“<”),判断依据是投料比相同时,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说明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正方向为放热反应.
(2)①投料比:<Ⅱ(填“>”或“<”).
②若n(CO2)起始=10mol,曲线Ⅱ的投料比为0.4,在100℃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平衡至A点,则A点与起始压强比为5:7.
③A点平衡常数与B点平衡常数间的关系:KA=KB(填“>”或“<”或“=”).B点正反应速率与C点正反应速率间的关系为:v(B)<v(C)(填“>”或“<”或“=”).
(3)若按曲线Ⅰ的投料比投料,在上述实验中压缩容器体积至5L,在图中画出反应达平衡时的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4)为提高CO2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c.
a.使用催化剂 b.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部分CO(NH22c.将体系中的水蒸气液化分离
氨气可用于工业上生产硝酸,其尾气中的NO2可用氨水吸收生成硝酸铵,25℃时,将10mol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向该溶液中滴加1L某浓度的氨水,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逆向(填“正向”、“逆向”或“不”) 移动,此中性溶液中NH3•H2O的物质的量为0.05mol.(25℃时,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Kb=2×10-5)

分析 Ⅰ.(1)由图可知,投料比相同时,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说明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正方向为放热反应;
(2)①相同温度下,固定容器中增大氨气的量,可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由图可得出投料比的大小;
②根据A点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计算出平衡时体系中气体总物质的量,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解答;
③温度相同,平衡常数相同;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3)按曲线Ⅰ的投料比投料,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正方向移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则在相同温度下,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同等程度高于投料Ⅰ,由此平滑的画出曲线;
(4)平衡正向移动可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
Ⅱ.NH4NO3溶于水,水解促进水的电离,向该溶液中滴加1L某浓度的氨水,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受到抑制;向该溶液中滴加1L稀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可知,c(OH-)=10-7mol/L,设平衡时NH3•H2O的物质的量为x,溶液的体积为1L,根据电离平衡常数的定义计算.

解答 解:Ⅰ.(1)由图可知,投料比相同时,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说明平衡向逆方向移动,逆方向为吸热反应,正方向为放热反应,△H<0,则a<0,
故答案为:<;投料比相同时,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越低,说明平衡向逆方向移动,正方向为放热反应;
(2)①相同温度下,投料Ⅰ时CO2的转化率高,投料Ⅱ的转化率低,在固定容器中增大氨气的量,可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说明反应物投料比$\frac{n(C{O}_{2})}{n(N{H}_{3})}$是Ⅰ中的小,
故答案为:<;
②若n(CO2)起始=10mol,曲线Ⅱ的投料比为0.4,则n(NH3)=$\frac{10mol}{0.4}$=25mol,达到平衡A点时,二氧化碳的转化率为50%,则有三行式:
              2NH3(g)+CO2(g)═CO(NH22(l)+H2O(g)
起始量:25mol            10mol          0mol                  0mol
改变量:10mol             5mol           5mol                  5mol
平衡量:15mol             5mol           5mol                  5mol
则平衡时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5mol,起始气体总物质的量为35mol,则A点与起始压强比=物质的量之比,即$\frac{25mol}{35mol}$=$\frac{5}{7}$,
故答案为:5:7;
③A点和B点的温度相同,所以平衡常数相同;C点的温度更高,所以C点正反应速率比B点的正反应速率高,
故答案为:=;<;
(3)按曲线Ⅰ的投料比投料,压缩容器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即正方向移动,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增大,则在相同温度下,二氧化碳的转化率同等程度高于投料Ⅰ,由此平滑的画出曲线:
故答案为:
(4)a.使用催化剂,平衡不移动,不能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故a错误;
b.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部分CO(NH22,尿素的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不能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故b错误;
c.将体系中的水蒸气液化分离,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了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Ⅱ.NH4NO3溶于水,溶液显酸性,是铵根的水解引起:NH4++H2O?NH3•H2O+H+,水解促进水的电离,向该溶液中滴加1L某浓度的氨水,溶液呈中性,则滴加氨水的过程中水的电离平衡将受到抑制,即逆向移动,向该溶液中滴加1L稀氨水后溶液呈中性可知,c(OH-)=10-7mol/L,
设平衡时NH3•H2O的物质的量为x,溶液的体积为1L,
则:NH3•H2O?NH4++OH-     
平衡时的浓度(mol/L ):x             10      10-7
由电离平衡常数可知:$\frac{10×1{0}^{-7}}{x}$=2×10-5,x=0.05,
故答案为:逆向;0.05.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等知识,综合性较强,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三段式解题法的运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集氧化、吸附、絮凝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其生产工艺如下:

已知:①2KOH+Cl2═KCl+KClO+H2O(条件:温度较低)
②6KOH+3Cl2═5KCl+KClO3+3H2O(条件:温度较高)
③2Fe(NO33+2KClO+10KOH═2K2FeO4+6KNO3+2KCl+5H2O
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产工艺应在温度较低(填“温度较高”或“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
(2)写出工业上制取Cl2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frac{\underline{\;通电\;}}{\;}$2NaOH+H2↑+Cl2↑;
(3)K2FeO4可作为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的原因+6价的Fe元素易得电子表现出强氧化性,可杀菌消毒;还原产物Fe元素为+3价,在水中形成Fe(OH)3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物并可使泥沙聚沉;
(4)配制KOH溶液时,是在每100mL水中溶解61.6g KOH固体(该溶液的密度为1.47g/mL),它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
(5)在“反应液I”中加KOH固体的目的是
①与“反应液I”中过量的Cl2继续反应,生成更多的KClO,
②为下一步反应提供反应物;
(6)从“反应液II”中分离出K2FeO4后,副产品是KNO3、KCl (写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根据解决问题

(1)电镀时,镀件与电源的负极连接.
(2)化学镀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生成金属单质沉积在镀件表面形成镀层.
①若用铜盐进行化学镀铜,应选用还原剂(填“氧化剂”或“还原剂”)与之反应.
②某化学镀铜的反应速率随镀液pH变化如图1所示.该镀铜过程中,镀液pH 控制在12.5左右.据图中信息,
给出使反应停止的方法:调节溶液的pH至8-9 之间
(3)酸浸法制取硫酸铜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
①步骤(i)中Cu2(OH)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②步骤(ii)所加试剂起调节pH作用的离子是HCO3-(填离子符号).
③在步骤(iii)发生的反应中,1molMnO2转移2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2Fe2++4H+=Mn2++2Fe3++2H2O.
④步骤(iv)除去杂质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3Fe3++NH4++2SO42-+6H2O=NH4Fe3 (SO42(OH)6+6H+     过滤后母液的pH=2.0,c (Fe3+)=a mol•L-1,c ( NH4+)=b mol•L-1,c ( SO42-)=d mol•L-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1{0}^{-12}}{{a}^{3}b{d}^{2}}$(用含a、b、d 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XH3,则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
A.H2XO3B.HXO3C.HXO4D.H2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某储氢反应:MHx(s)+yH2(g)?MHx+2y(s)△H<0 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收y mol H2只需1 mol MHx
B.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
C.若降温,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若向容器内通入少量氢气,则v(放氢)>v(吸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都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人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来清洗青铜器上的铜锈
B.人体摄入适量的油脂有利于促进维生素的吸收
C.《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所述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
D.手机外壳上贴的碳纤维外膜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盐酸广泛应用在稀有金属的湿法冶金、漂染工业、金属加工、无机药品及有机药物的生产等领域中.HCl极易溶于水,工业上用HCl气体溶于水的方法制取盐酸.
(1)用12.0mol/L浓盐酸配置230mL 0.3mol/L的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6.3mL(结果保留1位小数);
(2)溶液稀释过程中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量筒、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溶液稀释过程中有以下操作:
a.量取浓盐酸和一定体积的水,在烧杯中稀释;
b.计算所需浓盐酸的体积;
c.上下颠倒摇匀;
d.加蒸馏水至刻度线1-2cm地方,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e.将稀释液转移入容量瓶,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振荡;
以上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aedc.
(4)实验过程中的以下操作会导致最终所配溶液浓度(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a.量取浓盐酸时俯视:偏小;
b.量取浓盐酸后,清洗了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入容量瓶:偏大;
c.实验前,容量瓶中有少量残留蒸馏水:不变;
(5)标准状况,1L水中通入aL HCl气体,忽略盐酸溶液中HCl的挥发,得到的盐酸溶液密度为b g/mL,物质的量浓度为$\frac{1000ab}{22400+36.5a}$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某温度下,可逆反应mA(g)+nB(g)?pC(g)+qD(g);△H<0的平衡常数为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A的量,平衡正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K值增大
B.升高温度,K值增大
C.K越大,说明该反应的进行程度越大
D.该反应的K=$\frac{{c}^{m}(A)+cn(B)}{{c}^{p}(C)+{c}^{q}(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完成浓硫酸和木炭反应的实验以及检验生成的CO2和SO2气体.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CO2↑+2SO2↑+2H2O.
(2)装置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品红褪色,可确定该气体中含有SO2,说朋这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填“酸性”或“漂白性”).
(3)装置C中酸性KMnO4溶液用于除去SO2,是利用了SO2具有还原性(填“氧化性”或“还原性”),其目的是甲(填“甲”或“乙”).甲:防止SO2干扰CO2的检验        乙:可吸收CO2气体
(4)装置D中品红溶液不褪色,可说明SO2已除尽(填“已除尽”或“未除尽”).
(5)装置E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确定该气体中含有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