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明在做“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他取了两只试管,均加入4mL 0.01mol/L的KMnO4酸性溶液和2mL 0.1mol/L H2C2O4(乙二酸)溶液,振荡,A试管置于热水中,B试管置于凉水中,记录溶液褪色所需的时间。
①需要用 来酸化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tA tB(填“>”、“=”或“<”)。
②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实验室有瓶混有泥沙的乙二酸样品,小明利用这个反应的原理来测定其含量,具体操作为:
①配制250 mL溶液:准确称量5.0g乙二酸样品,配成250mL溶液。
②滴定:准确量取25.00 mL所配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少量酸酸化,将0.1000 mol·L-1 KMnO4溶液装入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进行滴定操作。
在实验中发现,刚滴下少量KMnO4溶液时,溶液迅速变成紫红色。将锥形瓶摇动一段时间后,紫红色慢慢消失;再继续滴加时,紫红色就很快褪色了。请解释原因:
。当____
,证明达到滴定终点。
③计算:再重复上述操作2次,记录实验数据如下。
序号 | 滴定前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1 | 0.00 | 20.10 |
2 | 1.00 | 20.90 |
3 | 1.10 | 21.10 |
(16分)(1)① 硫酸(1分) < (1分)
② 5 H2C2O4 + 2 MnO4-+ 6 H+="10" CO2↑ + 2 Mn2+ + 8 H2O (2分)
(2)② 酸式 (2分)
反应中生成的Mn2+具有催化作用,所以随后褪色会加快 (2分)
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锥形瓶内的颜色恰好变成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变化(2分)
③ 20.00 mL (2分) 90.00% (2分)
④ ACD (2分) (漏写一个得1分)
解析试题分析:(1)①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浓盐酸,不能氧化硫酸,因此要用稀硫酸酸化高锰酸钾,不能用盐酸;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时间,则tA<tB;②依题意,乙二酸是弱酸,碳元素由+3升为+4价,锰元素由+7降为+2价,根据电子得失、电荷、原子守恒可得:5 H2C2O4 + 2 MnO4-+ 6 H+="10" CO2↑ + 2 Mn2+ + 8 H2O;(2)②酸性高锰酸钾能腐蚀橡胶,因此不能装入碱式滴定管,只能装入酸式滴定管;乙二酸将高锰酸钾还原为锰离子,生成锰离子还是乙二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因此褪色时间缩短;当滴入最后一滴KMnO4溶液,锥形瓶内的颜色恰好变成浅紫红色,且半分钟不变化,就停止滴定,说明达到滴定终点;③三次滴定消耗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0.10+(20.90—1.00)+21.10)mL/3="20.00" mL;由于n=c?V,则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为0.1000×20.00×10-3mol;由于5 H2C2O4 + 2 MnO4-+ 6 H+="10" CO2↑ + 2 Mn2+ + 8 H2O,则25.00mL待测溶液中含有0.1000×20.00×10-3×5/2mol H2C2O4,所配250mL溶液中含有0.1000×20.00×10-3×5/2×250/25.00mol H2C2O4;由于m=n?M,则5.0g乙二酸样品中含有0.1000×20.00×10-3×5/2×250/25.00×90g H2C2O4,则其纯度为0.1000×20.00×10-3×5/2×250/25.00×90/5.0×100%=90%;④未用标准浓度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润洗滴定管,其中残留的蒸馏水能稀释装入的标准溶液,导致标准溶液的消耗体积增大,测定结果偏高,故A正确;水只能影响待测溶液中乙二酸的浓度,不能影响乙二酸的物质的量,其多少(或有无)对测定结果无影响,故B错误;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说明标准溶液的消耗体积增大,则测定结果偏高,故C正确;不小心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在锥形瓶外,导致标准溶液的消耗体积增多,测定结果偏大,故D正确;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滴定前仰视,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读数偏小,导致标准溶液的消耗体积偏小,测定结果偏低,故E错误。
考点:考查综合实验,涉及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乙二酸和高锰酸钾的性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解释原因、滴定终点的现象、数据处理与纯度计算、误差分析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分)碳酸镁晶须是一种新型的吸波隐形材料中的增强材料。
(1)合成该物质的步骤如下:
步骤1:配制0.5 mol·L-1MgSO4溶液和0.5 mol·L-1NH4HCO3溶液。
步骤2:用量筒量取500 mL NH4HCO3溶液于1 000 mL三口烧瓶中,开启搅拌器。温度控制在50 ℃。
步骤3:将250 mL MgSO4溶液逐滴加入NH4HCO3溶液中,1 min内滴加完后,用氨水调节溶液pH到9.5。
步骤4:放置1 h后,过滤、洗涤。
步骤5:在40 ℃的真空干燥箱中干燥10 h,得碳酸镁晶须产品(MgCO3·nH2O n=1~5)。
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3中加氨水后的离子方程式 。
(2)测定合成的MgCO3·nH2O中的n值。称量1.000 g碳酸镁晶须,放入如图所示的广口瓶中加入水滴入稀硫酸与晶须反应,生成的CO2被NaOH溶液吸收,在室温下反应4~5 h,反应后期将温度升到30 ℃,最后的烧杯中的溶液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测得CO2的总量;重复上述操作2次。
①图中气球的作用是 。
②上述反应后期要升温到30℃,主要目的是 。
③用已知浓度的盐酸滴定烧杯中的溶液时应选用 为指示剂,若盛放盐酸的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未排尽,滴定后无气泡(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所测CO2的量会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④设3次实验测得每1.000 g碳酸镁晶须与稀硫酸反应产生的CO2平均值为a mol,则n值为 (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
(3)称取100 g上述晶须产品进行热重分析,热重曲线如图。则该条件下合成的晶须中,n= (选填1、2、3、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合成氨”的演示实验(夹持仪器均已省略)。在Y形管的一侧用Zn粒和稀H2SO4反应制取H2,另一侧用NaNO2固体和NH4Cl饱和溶液反应制取N2,N2和H2混合后通过还原铁粉来合成NH3,再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酚酞试液中,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说明产生了氨气。
某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和多次实验,得到了如下信息:
信息一:NaNO2固体和饱和NH4Cl溶液混合加热的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
①NaNO2+NH4Cl NH4NO2+NaCl
②NH4NO2NH3↑+HNO2
③2HNO2N2O3↑+H2O
④2NH3+N2O32N2+3H2O
信息二:查阅资料,不同体积比的N2、H2混合气体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合成氨,使酚酞试液变红所需要的时间如下:
N2和H2的体积比 | 5∶1 | 3∶1 | 1∶1 | 1∶3 | 1∶5 |
酚酞变红色所需时间/min | 8~9 | 7~8 | 6~7 | 3~4 | 9~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模拟侯氏制碱法制备纯碱,其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食盐溶液中含SO42-等杂质,不能用于除去SO42-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序号)。
a. Ba(OH)2 b.Ba(NO3)2 c. BaCl2 d. Na2CO3
(2)实验制备碳酸氢钠用到下列装置:
①实验装置中各接口的连接是d接____,e接_____,c接f。实验过程中先通入氨气的原因_____________。
②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中含有大量的NH4+,检验NH4+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瓶g内的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碳酸氢钠制备纯碱的过程中用到的主要仪器除酒精灯、泥三角、三脚架、玻璃棒外,还有__________。
(4)用图电解饱和NaC1溶液的方法来制取NaOH、C12和H2。
①反应中生成的C12从_______(填“A”或“B”)放出,检验C12所用试剂(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过长时间电解后,向电解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并未变红色,试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硫酸盐的某些性质和用途”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一】检验(NH4)2Fe(SO4)2·6H2O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
(1)在下表中写出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
限选试剂:新制氯水、1mol/LH2SO4溶液、0.1mol/L KSCN溶液、NaOH浓溶液、浓盐酸、1mol/LNa2CO3溶液
操 作 步 骤 | 实验现象 | 结 论 |
步骤I:取少量待检液于试管中, 。 | | 溶液中含有Fe2+ |
步骤II:取少量待检液于试管中, 。 | | 溶液中含有NH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下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实验室制备干燥Cl2及吸收多余氯气的实验装置图,请回答:
(1)指出上述图中的各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改过后的装置中,下列物质的作用分别是:
①饱和食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浓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NaOH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无水硫酸铜在强热下会发生分解反应:
CuSO4 CuO + SO3↑ 2SO3 2SO2↑+ O2↑
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根据D管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计算出分解了的无水硫酸铜的质量。
实验步骤:
①称量反应前D管的质量。
②连接好装置,关闭K,加热硬质玻璃管A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
③待硬质玻璃管A冷却后,打开K,通入一段时间的已除去二氧化碳等酸性气体的空气。
④再称量D管,得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m。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SO3(g)2SO2(g) + O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2)B管中除温度明显升高外,还可看到的现象是 ,而温度明显升高的主要原因是 ;B管中发生反应的有关离子方程式是 。
(3)仪器E的作用是 。
(4)按上述方法实验,假设B、C、D对气体的吸收均完全,并忽略空气中CO2的影响,能否根据m计算出分解了的无水CuSO4的质量?(任选其一回答)
①如果能,则分解的无水CuSO4的质量为 (用m表示)。
②如果不能,则原因是 。为了能测得分解了的无水硫酸铜的质量,你的简单实验方案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5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将CuSO4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会产生蓝绿色沉淀。他们对沉淀的组成很感兴趣,决定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Ⅰ.【提出猜想】
猜想1:所得沉淀为 ;
猜想2:所得沉淀为 ;
猜想3:所得沉淀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可表示为mCu(OH)2·nCuCO3]。
Ⅱ.【查阅资料】无论是哪一种沉淀受热均易分解(假设均不含结晶水)。
Ⅲ.【实验探究】
步骤1:将所得悬浊液过滤,先用蒸馏水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洗涤,风干;
步骤2:取一定量所得固体,用如下装置(夹持仪器未画)进行定性实验;
Ⅳ.【问题讨论】
能证明猜想1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1)检查上述虚线框内装置气密性的实验操作是:关闭K, ;
(2)若在上述装置B中盛放无水CaCl2,C中盛放Ba(OH)2溶液,还可以测定所得沉淀的组成。
①C中盛放Ba(OH)2溶液,而不使用澄清石灰水的原因是 ;
②若所取蓝绿色固体质量为27.1 g,实验结束后,装置B的质量增加2.7 g,C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为19.7 g 。则该蓝绿色固体的化学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治理“地沟油”,可通过水解反应制得肥皂 |
B.“雾霾天气”、“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的形成都与氮氧化物无关 |
C.变质的植物油有难闻的气味,是因为植物油发生了水解反应 |
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