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酸碱的认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我们目前中学课本中的酸碱理论是1887年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提出的电离理论。
探究过程:
(1)1905年富兰克林(Franklin)深入研究了水和液氨的相似性,把阿伦尼乌斯以水为溶剂的个别现象推广到任何溶液,提出了酸碱溶剂理论。溶剂理论认为凡能离解而产生溶剂正离子的物质为酸,凡能离解而产生溶剂负离子的物质为碱。试写出液氨弱电离的方程式(生成的两种微粒电子数相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23年丹麦化学家布朗斯特(Bronsted)和英国化学家劳莱(Lowry)提出了质子论。凡是能够释放质子(氢离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按质子理论:下列微粒在水溶液中既可看作酸又可看作碱的是________。
A.H2O B.NH C.OH- D.HCO
E.CH3COO- F.Cl-
(3)1923年路易斯(Lewis)提出了广义的酸碱概念。凡是能给出电子对而用来形成化学键的物质是碱;凡是能和电子对结合的物质都是酸。如:
酸(电子对接受体) 碱(电子对给予体) 反应产物
H+ + - —→ H:OH
试指出下列两个反应中的酸或碱:
①H3BO3+H2OH++B(OH) 该反应中的碱是________;
②NaH+H2O===NaOH+H2↑ 该反应中的酸是________。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
A.33% B.40% C.50% D.6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乙酸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CH3COONa+H+—→CH3COOH+Na+
B.银氨溶液中加入少量乙醛溶液,水浴加热:CH3CHO+2Ag(NH3)+2OH-
CH3COONH4+2Ag↓+3NH3+H2O
C.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苯酚:C6H5OH+OH-—→C6H5O-+H2O
D.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C6H5O-+CO2+H2O—→2C6H5O-+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金材料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
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化学反应,它把太阳光能变成化学能
D.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从绿色化学的理念出发,下列实验不宜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的是( )
A.不同浓度的硝酸与铜反应
B.稀硫酸与纯碱或小苏打反应
C.铝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
D.H2O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在相同状况下,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研究物质变化时,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认识物质变化时所引起的化学键及能量变化。据此判断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后,其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体系的能量降低
B.物质燃烧可看作是储存在物质内部的能量(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C.氮气分子内部存在着很强的化学键,故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D.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在一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有一悬浮的小球,当向烧杯中
加入(或通入)下列物质后,小球沉到水底的是( )
A.HCl B.NH3
C.浓H2SO4 D.浓H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丙三醇>苯酚>1-氯丁烷
B.用核磁共振氢谱不能区分HCOOCH3和HCOOCH2CH3
C.用Na2CO3溶液不能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
D.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