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洗涤沉淀的方法:                                                                        

在NaCl 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反应后证明AgNO3不足的方法:                                                                         

 

【答案】

将沉淀置于过滤器内,往过滤器内的沉淀滴加蒸馏水反复两三次即可.

取少量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盐溶液,若有沉淀生成,则说明AgNO3不足.

【解析】

试题分析:沉淀的洗涤应将沉淀置于过滤器内,同时,滴加的应为蒸馏水,而不是普通的水.主要目的是防止其他杂质离子的影响.证明AgNO3不足,可通过反应生成沉淀来判断.

考点:沉淀的洗涤方法

点评:主要考查沉淀的洗涤方法,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aCl2,某学生用过量的Na2CO3使Ca2+离子转化为沉淀而除去,确认Na2CO3已过量的实验方法是
沉淀反应后,用试管取出上层清液,再加入Na2CO3溶液,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可确认Na2CO3已过量
沉淀反应后,用试管取出上层清液,再加入Na2CO3溶液,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可确认Na2CO3已过量

洗涤沉淀的方法是
向漏斗中加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干后,再重复2-3次
向漏斗中加水至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干后,再重复2-3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图所示是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C、E的名称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冷凝器
冷凝器

(2)分离以下混合物应该主要选用使用什么仪器?(填字母符号)
粗盐和泥沙:
BD
BD
  食用油和酒精:
AE
AE
   花生油和水:
C
C

(3)下列关于仪器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BCD
BCD

A.A仪器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B.B仪器可以用于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C.C仪器在放出液体时应打开上边的瓶塞
D.在实验室应用D仪器进行实验时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E.E仪器中水的流向是上进下出
(4)若向C装置中加入碘水和少量CCl4,震荡后静置,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溶液分层,上层颜色变浅,下层溶液颜色为紫红色
溶液分层,上层颜色变浅,下层溶液颜色为紫红色

(5)若粗盐溶液中仅含有少量的CaCl2,某学生用Na2CO3使Ca2+离子转化为碳酸钙沉淀,确认Ca2+已沉淀完全的实验方法是
静止片刻后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加Na2CO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产生,则Ca2+已沉淀完全,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则
Ca2+没有沉淀完全
静止片刻后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加Na2CO3溶液,如果没有白色沉淀产生,则Ca2+已沉淀完全,如果出现白色沉淀则
Ca2+没有沉淀完全
;若要得到纯净的沉淀物,需要对其洗涤,写出洗涤沉淀的方法
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2-3次,至洗净为止
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2-3次,至洗净为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2?天津模拟)某研究小组欲探究SO2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指出仪器①的名称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2)检查A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末端插入B试管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若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则表明装置A气密性良好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将导管末端插入B试管水中,用手捂住锥形瓶,若在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则表明装置A气密性良好

(3)装置B检验SO2的氧化性,则B中所盛试剂可以为
硫化氢水溶液(或硫化钠、硫氢化钠溶液均可)
硫化氢水溶液(或硫化钠、硫氢化钠溶液均可)

(4)装置C中盛装溴水用以检验SO2
还原
还原
性,则C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SO2+Br2+2H2O=SO42-+4H++2Br-
SO2+Br2+2H2O=SO42-+4H++2Br-

(5)装置D中盛装新制漂白粉浓溶液通入SO2一段吋间后,D中出现了大量白色沉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成分提出三种假设:
①假设一:该白色沉淀为CaSO3
假设二:该白色沉淀为
CaSO4
CaSO4

假设三:该白色沉淀为上述两种物质的混合物.
②基于假设一,同学们对白色沉淀成分进行了探究.设计如下方案:
限选的仪器和试剂;过滤装置、试管、滴管、带导管的单孔塞、蒸馏水、0.5mol.L-1  HCl、0.5mol.L-1 H2SO4、0.5mol.L-1BaCl2、1mol.L-1 NaOH、品红溶液.
第1步,将D中沉淀过滤、洗涤干净,备用.
请回答洗涤沉淀的方法:
沿玻璃棒向漏斗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流尽后重复2~3次以上操作
沿玻璃棒向漏斗中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待水流尽后重复2~3次以上操作

第2步,用另一只干净试管取少量沉淀样品,加入
过量(或适量)0.5mol.L-1HCl、
过量(或适量)0.5mol.L-1HCl、
(试剂),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将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
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
(试剂)的试管中.
若出现
若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且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若固体完全溶解,有气泡产生,且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现象,则假设一成立.
③若假设二成立,试写出生成该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Ca(ClO)2+H2O+SO2=CaSO4+2HCl
Ca(ClO)2+H2O+SO2=CaSO4+2HCl

(6)装置E中盛放的试剂是
NaOH溶液
NaOH溶液
,作用是
吸收SO2,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吸收SO2,防止造成空气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天津模拟)纳米碳酸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造纸、化学建材、油墨、涂料、密封胶与胶粘剂等行业.在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0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下图所示装置,制取该产品.D中装有蘸稀硫酸的脱脂棉,图1中夹持装置已略去.
Ⅰ.可选用的药品有:a.石灰石b.饱和氯化钙溶液c.6mol/L盐酸d.氯化铵e.氢氧化钙.

(1)A中制备气体时,所需药品是(选填字母序号)
ac;
ac;

(2)B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

(3)写出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2NH4Cl+Ca(OH)2
  △  
.
 
CaCl2+2NH3↑+2H2O,

(4)在实验过程中,向C中通入气体是有先后顺序的,应先通入气体的化学式
NH3
NH3

(5)检验D出口处是否有氨气逸出的方法是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D出口处,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处,若观察到白烟,则氨气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
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D出口处,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或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处,若观察到白烟,则氨气则氨气逸出,反之则不逸出

(6)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
CaCl2+CO2+2NH3+H2O=CaCO3↓+2NH4Cl
CaCl2+CO2+2NH3+H2O=CaCO3↓+2NH4Cl

(7)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
将少量碳酸钙加水充分搅拌,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观察是否发生丁达尔现象,若有丁达尔现象则为纳米级,若没有丁达尔现象则不是纳米级;
将少量碳酸钙加水充分搅拌,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观察是否发生丁达尔现象,若有丁达尔现象则为纳米级,若没有丁达尔现象则不是纳米级;

(8)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图2中
b
b
装置回收(填代号).
Ⅱ.经分析在上述氯化铵样品中含有杂质碳酸氢钠.为了测定氯化铵的质量分数,该学生实验小组又设计了如图3所示实验流程:
试回答:
(1)所加试剂A的化学式为
Ca(OH)2或Ba(OH)2
Ca(OH)2或Ba(OH)2
检验所加试剂A已经过量的方法是
向澄清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若不产生沉淀,则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已过量
向澄清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若不产生沉淀,则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已过量

(2)B操作方法是
过滤
过滤
洗涤沉淀的方法是
向沉淀中继续加蒸馏水,静置流下,重复两次即可
向沉淀中继续加蒸馏水,静置流下,重复两次即可

(3)样品中氯化铵的质量分数为
W1-
W2
100
×84
W1
×100
%或
W1-
W2
197
×84
W1
×100
%
W1-
W2
100
×84
W1
×100
%或
W1-
W2
197
×84
W1
×10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从含有Ag+、Fe3+和Al3+的溶液中,按如图所示方法分离提取金属单质.已知:实验时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只能从碳酸铵、氢氧化钠、稀硫酸、葡萄糖四种溶液中选择,也可用这四种溶液来制取.对该实验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精英家教网
A、丙是NaOH,丁是稀H2SO4B、乙是葡萄糖,利用乙的还原性将金属A从溶液a中还原出来C、操作I是过滤和洗涤沉淀.洗涤沉淀的方法是将漏斗中的沉淀转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浸没沉淀,用玻璃棒搅拌,然后将水倒出,重复2-3次D、g是氧化物,金属c采用电解法获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