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化学与科学、社会和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自2016年1月1日起将施行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也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B.直径接近于2.5×10-6m的颗粒物(PM2.5)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混合物具有丁达尔效应
C.实施“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有利于保护环境
D.汽油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一定量的NO和CO,采用三元催化装置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分析 A.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
B.胶体的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100nm;
C.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
D.催化剂能把汽车尾气中有害的CO、NO转化成无害气体N2和二氧化碳.

解答 解:A.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故A正确;
B.胶体的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直径在1~100nm,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10-6m的颗粒物,直径大于100nm,则细颗粒物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分散系不是胶体,故B错误;
C.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燃料改造工程减少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故有利于减少雾霆天气,故C正确;
D.高效催化剂能把汽车尾气中有害的CO、NO转化成无害气体N2和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环境污染及处理,明确常见的污染物及资源的综合应用即可解答,注意PM2.5与胶体的关系来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有NaHSO4、Ba(OH)2、NaHCO3 三种溶液,已知其中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且分别为另一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2倍;若先将 NaHSO4和NaHCO3溶液各100mL混合反应后,再加入Ba(OH)2溶液100mL,充分反应后,将生成的白色沉淀滤出,得300mL滤液,测得滤液中只含NaOH溶质,其物质的量的浓度为 0.9mol•L-1(不考虑混合时引起的溶液体积的变化),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a(OH)2溶液与过量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a2++2OH-+2HCO3-=BaCO3↓+2H2O+CO32-
(2)写出NaHSO4溶液和Na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HCO3-=H2O+CO2↑;
(3)通过分析,判断原Ba(OH)2、NaHSO4、NaHCO3 三种溶液中哪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相同?NaHSO4、NaHCO3(填化学式).
(4)题中NaHCO3 溶液的浓度可能为0.9mol•L-1或1.8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用米汤检验加碘食盐中的碘酸钾(KIO3
B.鱼、肉、虾等食品用福尔马林防腐保鲜
C.利用葡萄糖和银氨溶液,可在玻璃上镀银
D.缺钠会产生贫血,常在酱油中补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汽车尾气中,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而导致人体缺氧中毒的是(  )
A.CO、CO2B.CO、NOC.NO、NO2D.SO2、N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关于硝酸和硫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浓硝酸和浓硫酸都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脱水性
B.冷的浓硫酸和浓硝酸都可以用铝、铁的容器盛装
C.稀硫酸和稀硝酸都具有氧化性
D.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在FeCl2溶液加入过量Na2O2固体,充分搅拌(此时烧杯中液体呈浑浊状)后再加入过量盐酸使固体全部溶解,此时烧杯中阳离主要有(  )
A.只有Fe2+B.Na+、Fe3+
C.Na+、Fe3+ 和H+D.H+、Na+、Fe3+ 和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在浓硝酸中放入铜片发生反应:
(1)待反应停止后,若铜有剩余,再加入少量25%的稀硫酸,这时铜片上又有气泡产生,原因是3Cu+8H++2NO3-=3Cu2++2NO↑+4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若将12.8g铜跟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铜耗完时,共产生气体5.6L(标况).则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0.65  mol
(3)将收集上述气体的容器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并向其中缓慢通入O2,使其充分反应,若要使水恰好充满容器,理论上需要参加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在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元素A、B、C、D、E、F中,A与其余五种元素既不同周期也不同主族,B的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鉴定一些文物的年代,C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D原子核外电子有8种不同的运动状态,E的基态原子在前四周期元素的基态原子中单电子数最多,F元素的基态原子最外能层只有一个电子,其它能层均已充满电子.
(1)写出基态E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3d54s1
(2)B、C、D三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用元素符号表 示)C<O<N;A与C形成CA3型分子,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分子的立体结构为三角锥形;C的单质与 BD化合物是等电子体,据等电子体的原理,写出BD化合物的电子式; A2D由液态形成晶体时密度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分析主要原因(用文字叙述)水形成晶体时,每个水分子与4个水分子形成氢键,构成空间正四面体网状结构,水分子空间利用率低,密度反而减小
(3)已知D、F能形成一种化合物,其晶胞的结构如图所示,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用元素符号表示)Cu2O;若相邻D原子和F原子间的距离为a cm,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则该晶体的密度为$\frac{27\sqrt{3}}{2{a}^{3}{N}_{A}}$g/cm3(用含a、NA的符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针对网络上流传的隔夜熟肉中因亚硝酸钠(NaNO2)含量严重超标而不能食用的说法,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活动一:查阅资料
NaNO2有毒,具有较强氧化性和较弱还原性,NaNO2溶液显碱性,国家规定肉制品中NaNO2含量不能超过30mg/kg.
(1)NaNO2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NO2-+H2O?HNO2+OH-.(用离子方程式表达)
活动二:鉴别NaNO2与食盐
(2)可用稀硫酸、淀粉和KI溶液鉴别,溶液变蓝的是NaNO2.(填化学式)
活动三:探究NaNO3与NaNO2的相互转化
(3)制取NaNO2与NaNO3混合溶液的装置示意图如图.
已知:2NO2+2NaOH═NaNO2+NaNO3+H2 O
①装置II中的试剂不能为水,理由是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能产生一氧化氮,排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
②装置III中反应完全后,接下来的操作是打开活塞a(选填“a”或“b”,下同),关闭活塞b.
(4)将NaNO2与NaNO3混合溶液露置于空气,隔夜后,测得溶液的pH减小,则溶液中NaNO2的含量减少(选填“增多”、“减少”、或“不变”),原因可能是2NaNO2+O2=2NaNO3(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活动四:检测熟肉中NaNO2含量的变化
(5)分别从 1000g刚煮熟的肉和 1000g隔夜熟肉中提取NaNO2,配成溶液,再分别用0.00500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刚煮熟的肉消耗12.00mL,隔夜熟肉消耗16.00mL.(提示:MnO4转化为Mn2+,NO2转化为NO3-
①在该滴定实验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BE
A.容量瓶   B.酸式滴定管    C.碱式滴定管   D.分液漏斗   E.锥形瓶    F. 烧瓶
②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为(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锥形瓶内溶液变红,且30秒内不褪色.
③隔夜熟肉中NaNO2的含量是13.8mg/kg,该数据说明保存得当的隔夜熟肉能(选填“能”或“不能”)食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