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有关溶液组成的描述合理的是(  )
A.与铝反应放出H2的溶液Na+、NH4+、Cl?、NO3-
B.酸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ClO?、SO42-、I?
C.弱碱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Na+、K+、Cl?、HCO3-
D.中性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Fe3+、K+、Cl?、SO42-

分析 A.该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硝酸根离子在酸性条件下与铝反应不会生成氢气;
B.次氯酸根离子能够氧化碘离子;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够存在于弱碱溶液中;
D.铁离子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

解答 解:A.与铝反应放出H2的溶液呈酸性或碱性,NH4+与氢氧根离子反应,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铝反应不会生成氢气,故A错误;
B.酸性溶液中存在大量氢离子,ClO?与Na+、I-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Na+、K+、Cl?、HCO3-之间不反应,能够在弱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C正确;
D.Fe3+水解呈酸性,Fe3+只能存在于酸性溶液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还应该注意是“可能”共存,还是“一定”共存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向MgCl2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加FeCl3溶液,沉淀逐渐变为红褐色
B.氯化亚铁不能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C.用0.1mol/L的酸性KMnO4溶液配成的溶液滴定一定质量的草酸晶体(H2C2O4•nH2O)以测定其n值,若终点仰视读数,则n值偏小
D.将稀硫酸由室温加热至80℃(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其pH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各溶液中,Na+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A.4.0L  0.5mol•L-1NaCl溶液B.1.0L  0.3mol•L-1Na2SO4溶液
C.5.0L  0.4mol•L-1NaOHD.2L  0.15mol•L-1Na3P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中国自古有“信口雌黄”、“雄黄入药”之说.雌黄As2S3和雄As4S4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砷化物,早期都曾用作绘画颜料,因都有抗病毒疗效也用来入药.
(1).砷元素有+2、+3两种常见价态.一定条件下,雌黄和雄黄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①Ⅰ中,氧化剂是As2S3
②Ⅱ中,若1mol As4S4反应,转移28mol e-,写出Ⅱ的化学方程式:As4S4+7O2 $\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下\;}}{\;}$2As2O3+4SO2
(2)Ⅲ中产物亚砷酸H3AsO3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其在溶液中存在多种微粒形态,各种微粒物质的量分
数与溶液的pH 关系如图2所示.
①人体血液的pH在7.35~7.45之间,用药后人体中含砷元素的主要微粒是H3AsO3
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填字母序号).
a.n(H3AsO3):n(H2AsO3-)=1:1时,溶液显碱性
b.pH=12时,溶液中:c(H2AsO3-)+2c(HAsO32-)+3c(AsO3-)+c(OH-)=c(OH+
c.在K3AsO3溶液中,c((AsO3-)>c(HAsO32-)>c(H2AsO3-
③将KOH溶液滴人亚砷酸溶液,当pH调至11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H3AsO3+OH-=H2AsO3-+H2O.
(3)P和As屈于同主族元素,存在亚磷酸(H3PO3),该酸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 Na2HPO3
①Na2HPO3为正盐(填“正盐”或“酸式盐”),推测Na2HPO3溶液PH>7(填“>”“<”或“=”).
②工业电解Na2HPO3溶液可得到亚磷酸,装置示意图如图3:
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产品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PO32-+2H+=H3P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molA、0.1mol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甲所示[t0~t1阶段c(B)未画出].附图乙为t2时刻后改变条件平衡体系中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四个阶段都各改变一种不同的条件并且所用条件均不同.已知,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t1=15s,生成物C在t0~t1时间段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4mol•L-1•s-1
B.t4~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降低反应温度
C.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0.02mol
D.t5~t6阶段容器内A的物质的量减少0.03mol,而此过程中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A(g)?B(g)+2C(g)△H=-100a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有关实验的设计、现象、结论均正确的是(  )
A.加热固体,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看颜色变化,用此法鉴别固体是否为铵盐
B.用短胶头滴管向FeSO4溶液滴加NaOH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长时间存在
C.将金属钠投入CuSO4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色固体析出
D.向25mL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红褐色,停止加热,便得到Fe(OH)3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SO4溶液与稀硝酸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
B.硫酸铝溶液中加入足量氨水:Al3++3OH-═Al(OH)3
C.氯气溶于水:Cl2+H2O═2H++Cl-+ClO-
D.碳酸氢铵和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H4++OH-═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和乙形成的气态化合物的水溶液呈碱性,乙位于第ⅤA族,甲与丙同主族,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则(  )
A.原子半径:丁>丙>乙
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
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操作、现象和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结论
A分别向2.0mL 0.1mol/LCH3COOH溶液和2.0mL 0.1mol/LH3BO3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的NaHCO3溶液,前者有气泡产生,后者无明显现象酸性:CH3COOH>H2CO3>H3BO3
B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打磨和未打磨的铝箔,现象都是铝箔熔化不滴落铝能被氧气氧化成氧化铝
且熔点:氧化铝>铝
C加热盛有浓硫酸和可抽动铜丝的试管,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到品红溶液中,观察到品红溶液褪色,试管中产生蓝色溶液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D向漂白粉中加入较浓的盐酸,并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置于试管口,观察到产生气泡,试纸未变蓝漂白粉已经失效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