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是用98%的浓H2SO4(ρ=1.84 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配制0.5 mol·L-1的稀硫酸500 mL的实验操作,请按要求填空:
(1)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__。
(2)如果实验室有10 mL、20 mL、50 mL的量筒,应选________的最好,量取时发现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所配溶液浓度将(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___________。
(3)将量取的浓硫酸沿烧杯内壁慢慢注入盛有约100 mL水的烧杯中,并不断搅拌,目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冷却至室温的上述溶液沿________注入________中,并用50 mL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要转入到容量瓶中,并振荡。
(5)加水至距刻度线1 cm~2 cm处,改用________加水至刻度线,使溶液的________正好跟刻度线相平,把容量瓶塞好,反复颠倒振荡,摇匀溶液。
【答案】 13.6 mL 20 mL 偏低 使稀释时产生的热尽快散失,防止因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 玻璃棒 500 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凹液面最低处
【解析】(1)浓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mol/L=18.4mol/L,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来计算浓硫酸的体积,设浓硫酸的体积为xmL,所以xmL×18.4mol/L=500mL×0.5mol/L,解得:x≈13.6,所以应量取的浓硫酸体积是13.6mL,故答案为:13.6mL;
(2)由于需要量取13.6mL的浓硫酸,故应选择20mL的量筒;量筒不干净,用水洗净后直接量取,导致量取的浓硫酸中还原的硫酸偏少,所配溶液浓度将偏低,故答案为:20mL,偏低;
(3)浓硫酸的稀释所用的仪器为烧杯;搅拌的目的是使稀释时产生的热尽快散失,防止因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故答案为:使稀释时产生的热尽快散失,防止因局部过热引起液滴飞溅;
(4)移液时,要将冷却后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500mL容量瓶中,并用50mL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要转入到容量瓶中,并振荡,故答案为:玻璃棒,500mL容量瓶;
(5)定容时,开始直接往容量瓶中加水,待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该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至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即可,故答案为:胶头滴管;凹液面最低处。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不一定相等的是( )
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C2H4和C3H6
B.同质量、不同体积的CO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N2O和CO2
D.同压强、同体积的CO2和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电解法可将Fe、Zn、Ag、Au等杂质的粗铜提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解时以纯铜作阳极
B.电解时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C.纯铜连接电源负极,电极反应是Cu﹣2e﹣=Cu2+
D.电解后,电解槽底部会形成含少量Ag、Au等金属阳极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这种试剂是( )
A. NaOH溶液B. Cu(OH)2悬浊液
C. 石蕊试液D. Na2CO3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的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
B.从海水中提取物质不一定都要通过化学反应实现
C.为避免核泄漏事故的危害,应推广燃煤发电,停建核电站
D.淀粉、油脂、蛋白质等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u2++2OH-===Cu(OH)2↓ CuCO3+2NaOH===Cu(OH)2↓+Na2CO3
B. CO+2H+===H2O+CO2↑ BaCO3+2HCl===BaCl2+H2O+CO2↑
C. Ca2++CO===CaCO3↓ Ca(OH)2+BaCO3===CaCO3↓+Ba(OH)2
D. H++OH-===H2O 2KOH+H2SO4===K2SO4+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用 0.2 mol·L -1某金属阳离子 Rn+的盐溶液 40mL,恰好将 20 mL 0.4 mol·L -1的硫酸盐中的硫酸根离子完全沉淀,则 n 值为( )
A. 1 B. 2 C. 3 D. 4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