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HClO B.Ba(OH)2 C.Na202 D.Ar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含硫煤燃烧会产生大气污染,为防治该污染,某工厂设计了新的治污方法,同时可得到化工产品,该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中可得到化工产品H2SO4
B.该工艺流程是除去煤燃烧时产生的SO2
C.该过程中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为Fe和S
D.图中涉及到的反应之一为Fe2(SO4)3 + SO2 + 2H2O == 2FeSO4 + 2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一瓶物质甲和乙的混合物,已知甲和乙的某些性质如表所示:
物质 | 分子式 | 熔点(℃) | 沸点(℃) | 密度 (g·cm-3) | 水中的溶解性 |
甲 | C3H6O2 | -98 | 57.5 | 0.93 | 可溶 |
乙 | C4H8O2 | -84 | 77 | 0.90 | 可溶 |
据此,将甲和乙分离的最佳方法是
A.萃取法 B.升华法 C.蒸馏法 D.分液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取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密度1.10g/ml)置于烧杯中(并滴入2滴酚酞),向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随着盐酸的滴入,烧杯中溶液颜色从红色逐渐变浅,当加入10 mL稀盐酸时,溶液恰好变为无色。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之间关系如图所示。
(1)当加入4ml稀盐酸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2)试解释烧杯中溶液温度随加入盐酸的体积发生变化的原因 。
(3)当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中和时生成氯化钠多少克?(精确到0.1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浓硫酸与木炭的反应装置及验证其产物中含有SO2和CO2的装置.
(1)仪器B的名称 ;
(2)写出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时,反应产生的气体应从端通入 (用“a”或“b”填空);反应产生的气体应从 端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实验装置(用“①”或“②”填空);
(4)C瓶的现象是 ;
(5)E瓶溶液的作用是 ;
(6)F瓶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7)完成D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5SO2+2KMnO4+2═K2SO4+2MnSO4+2H2SO4,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中两个变化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 由甲苯制甲基环己烷、由乙烷制溴乙烷
B. 乙烯使溴水褪色、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水溶液褪色
C. 由乙烯制聚乙烯、由氯乙烯制聚氯乙烯
D. 由苯制硝基苯、由乙醇制取乙酸乙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端炔烃在催化剂存在下可发生偶联反应,称为Glaser反应。反应2R—C≡C—HR—C≡C—C≡C—R+H2在研究新型发光材料、超分子化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下面是利用Glaser反应制备化合物E的一种合成路线:
回答下列问题:
(1)B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D 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
(2)①和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用1 mol E合成1,4二苯基丁烷,理论上需要消耗氢气_______mol。
(4)化合物()也可发生Glaser偶联反应生成聚合物,该聚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芳香化合物F是C的同分异构体,其分子中只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数目比为3:1,写出其中3种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用2苯基乙醇为原料(其他无机试剂任选)制备化合物D的合成路线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铅的冶炼大致过程如下:
①富集:将方铅矿(PbS)进行浮选;
②焙烧:2PbS+3O22PbO+2SO2;
③制粗铅:PbO+CPb+CO↑;PbO+COPb+CO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浮选法富集方铅矿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方铅矿焙烧反应中,PbS是还原剂,还原产物只有PbO
C.整个冶炼过程中,制取1 mol Pb共转移2 mol电子
D.将1 mol PbS完全冶炼成Pb理论上至少需要6 g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