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编号 | 操作 | 现象 |
a | 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 | 试管内红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并有无色气体产生 |
b | 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 | 试管内有红色固体,溶液为无色 |
分析 (1)验证CO能还原CuO,并探究其还原产物的组成,利用的原理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生成的产物为红色固体,先制备纯净的一氧化碳,依据装置图可知,装置E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装置B吸收水蒸气,通过装置D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通过装置A中的碱石灰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通过装置F加热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通过装置C中的澄清石灰水检验,最后剩余一氧化碳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收集或点燃进行尾气处理;
(2)依据上述分析说明CO能还原CuO的实验现象应根据生成的红色固体和二氧化碳去产生的现象判断;
(3)实验过程中生成的尾气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点燃或收集;
(4)B装置是吸收生成的水蒸气,若去掉B装置水蒸气进入装置D会和碳反应生成氢气,氢气也会还原氧化铜来分析;
(5)Cu和Cu2O均为红色,所以红色固体的成分可能为:①Cu;②Cu2O;③Cu和Cu2O的混合物;
依据实验现象和物质性质分析,硝酸和铜、氧化亚铜都能发生反应,稀硫酸只和氧化亚铜发生反应.
解答 解:(1)验证CO能还原CuO,并探究其还原产物的组成,利用的原理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验证生成的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生成的产物为红色固体,先制备纯净的一氧化碳,依据装置图可知,装置E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通过装置B吸收水蒸气,通过装置D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通过装置A中的碱石灰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气体,通过装置F加热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二氧化碳通过装置C中的澄清石灰水检验,最后剩余一氧化碳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收集或点燃进行尾气处理,按气流方向,各装置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为icdgh(或hg)abjk(或kj)fe;
故答案为:cd;gh(或hg);ab;jk(或kj);fe;
(2)上述分析可知说明CO能还原CuO的实验现象为F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F处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过程中生成的尾气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气体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该实验处理尾气的方法为点燃烧掉或用气囊收集;
故答案为:点燃烧掉或用气囊收集;
(4)B装置是吸收生成的水蒸气,若去掉B装置,NaHCO3分解产生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高温能与碳粉反应生成H2 ,对实验产生干扰;
故答案为:NaHCO3分解产生的水蒸气高温能与碳粉反应生成H2,对实验产生干扰;
(5)Cu和Cu2O均为红色,所以红色固体的成分可能为:①Cu;②Cu2O;③Cu和Cu2O的混合物;Cu2O在酸性溶液中能生成Cu和Cu2+,分别取少量红色固体放人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振荡,试管内红色固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铜离子,并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为一氧化氮,但铜和氧化亚铜都可以和硝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Cu2O+14HNO3(稀)=6Cu(NO3)2+2NO↑+7H2O,a实验不能确定红色固体成分;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试管内有红色固体,溶液不变色证明无氧化亚铜,红色固体为铜;
故答案为:Cu和Cu2O;a;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3Cu2O+14HNO3(稀)=6Cu(NO3)2+2NO↑+7H2O;Cu.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验证生成物成分、实验探究物质组成的分析判断,主要是装置连接设计,物质性质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B | C | D | |
E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小于60% | |
B. | 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甲>乙 | |
C. | 打开K后一段时间.再次达到平衡.甲的体积为1.4 L | |
D. | 平衡后向甲中再充入2mol SO2、1mol O2.和3moLSO3,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 操作 | ![]() | ![]() | ![]() | ![]() |
实验 目的 | 分离乙酸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液 | 制取氨气 | 盐酸与碳酸钙反应,验证碳与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 验证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性,SO2具有漂白性、氧化性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3种 | B. | 4种 | C. | 5种 | D. | 6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