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为了分别研究SO2和Cl2的性质,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1)若从左端分别通入SO2和Cl2,则装置I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相同?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当通入SO2时,装置I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SO2+2H2O═2Fe2++SO42-+4H+;该反应中SO2表现出还原性.
(2)若装置II中装有5.0mL  1.0×10-3mol•L-1碘水,当通入足量Cl2完全反应后,共转移了5.0×10-5mol电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l2+I2+6H2O=10HCl+2HIO3
(3)你认为乙组设计的装置如图2是否有不足之处?有(填“有”或“无”).如果有,请写出改进方法:去掉胶塞或将广口瓶的塞子换成双孔塞,另一孔插入一根直导管 (如果无,此空不答).

分析 (1)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和溴化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失电子的反应物作还原剂;
(2)通入足量的氯气,碘完全反应,根据转移电子数目计算I元素在氧化产物中的化合价,确定产物,据此书写;
(3)最后一个装置存在安全隐患.

解答 解:(1)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具有漂白性,故通入二氧化硫与通入氯气,装置A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
III中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能和二氧化硫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硫酸和亚铁离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3++SO2+2H2O═2Fe2++SO42-+4H+
该反应中,硫元素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所以二氧化硫作还原剂,
故答案为:相同;2Fe3++SO2+2H2O═2Fe2++SO42-+4H+;还原;
(2)装置B中装有5.0mL 1.0mol•L-1的碘水,当通入足量Cl2完全反应后,共转移了5.0×10-2mol电子,故I元素在氧化产物中的化合价为$\frac{5.0×1{0}^{-2}mol}{0.005L×1.0mol/L}$=5,故氧化产物为HIO3,氯气被还原为HCl,反应方程式为:5Cl2+I2+6H2O=10HCl+2HIO3
故答案为:5Cl2+I2+6H2O=10HCl+2HIO3
(3)尾气处理装置中,如果气体压强过大,导致塞子冲出而引起安全隐患,其处理方法为:去掉胶塞或将广口瓶的塞子换成双孔塞,另一孔插入一根直导管,
故答案为:有;去掉胶塞或将广口瓶的塞子换成双孔塞,另一孔插入一根直导管.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次氯酸、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明确实验原理是解本题关键,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对比实验,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根据电子注意判断I元素在氧化产物中的化合价,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在各种含钙的食品中,人体对牛奶中的钙的吸收率最高,一杯牛奶约200mL,其中含钙元素0.22g.牛奶不能与含有草酸(H2C2O4)的食品(如巧克力、菠粟等)同食,是因为草酸能与牛奶中的含钙化合物反应,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CaC2O4),影响钙的吸收.请计算:
(1)若牛奶中钙元素均以Ca2+形式计,牛奶中Ca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若一杯牛奶中的含钙化合物恰好与草酸完全反应,消耗草酸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入苯酚显紫色的溶液:K+、NH4+、Cl-、I-;加入酚酞呈红色的溶液:SO42-、K+、Cl-、HSO3-分别都不能大量共存(常温下)
B.$\frac{c({H}^{+})}{c(O{H}^{-})}$=1×10-12的溶液:K+、AlO2-、CO32-、Na+; pH=2的溶液:NO3-、Fe2+、Na+、Al3+分别都可以大量共存(常温下)
C.已知:25℃时,Mg(OH)2的Ksp=5.61×10-12,MgF2的KSP=7.42×10-11,25℃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NaF溶液后,Mg(OH)2 可以转化为MgF2
D.表示H2燃烧热的化学方程式为:H2(g)+$\frac{1}{2}$O2(g)═H2O(1);△H=-285.8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混合气体X含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X气体燃烧,把燃烧后生成的气体通过A、B两个洗气瓶.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洗气瓶的质量增加,B洗气瓶的质量不变,则气体X是H2
(2)若A洗气瓶的质量不变,B洗气瓶的质量增加,则气体X是CO.
(3)若A、B两个洗气瓶的质量都增加,则气体X可能是CH4或者CH4和H2或者CH4和CO或者H2和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氯水是实验室常需临时配制的一种试剂.图甲所示的是实验室配制氯水时的一种常用装置,图乙是某化学实验小组自行设计的一种配制氯水的装置(图中的鼓气球是一种具有气体单向阀的可用于向瓶中鼓入空气的仪器).

(1)氯水中含有七种粒子,其中的分子为Cl2、H2O、HClO (化学式);需临时配制的原因是2HClO$\frac{\underline{\;光照\;}}{\;}$2HCl+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图甲所示装置中,烧杯内的液体是NaOH溶液,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OH-=ClO-+Cl-+H2O.
(3)用图乙所示装置中配制氯水时,操作步骤如下:
①关闭活塞2,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再打开活塞1,将少量浓盐酸注入大试管内.
②关闭活塞1,盖上分液漏斗上口玻璃塞.浓盐酸和大试管内的高锰酸钾粉末反应产生氯气.
③轻轻摇动瓶A,使氯气不断溶入水中.
用图乙装置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饱和氯水.除了在摇动过程中增大了气体和水的接触面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氯气在瓶内产生较大压强,增大了氯气的溶解度.分液漏斗中的浓盐酸应分数次加入试管内.若一次加入太多的浓盐酸,可能引起的后果是在瓶内产生过多的氯气,瓶内压强过大会使瓶A的橡皮塞弹开.
(4)配制氯水完成后,不必拆卸装置即可从瓶A 中取用少量氯水,方法是打开活塞2,关闭活塞1,用鼓气球向瓶A中鼓入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实验室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将反应粗铜与Cl2反应转化为固体1(部分仪器和夹持装置已略去).
(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
(2)连接好装置后,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
(3)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4)有同学认为应在浓硫酸洗气瓶前增加吸收HCl的装置,你认为是否必要(填“是”或“否”)否.
(5)虚线内缺少实验装置,请你画出装置图,标明药品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工业上常用CO2和NH3通过如下反应合成尿素[CO(NH22].
2NH3(g)+C02(g)$\stackrel{一定条件}{?}$C0(NH22 (g)+H20(g)△H<0
t℃时,向容积恒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10molCO2和0.40molNH3,70min开始达到平衡.反应中CO2(g)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207080100
万(CO2)/mol0.100.0600.0200.0200.020
①70min 时,平均反应速率(CO2 )=5.7×10-4mol/(L•min)mol/(L min).
②在100min时,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0.050mo1CO和0.20molNH3,重新建立平衡后CO2的转化率与原平衡相比将增大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③上述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277.8(保留一位小数).
④如图所示装置(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可用于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取氢气.该装置中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O(NH22+8OH--6e-=CO32-+N2↑+6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乙酸正丁酯是无色透明有愉快果香气味的液体,可由乙酸和正丁醇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H3COOH+CH2CH2CH2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2CH2CH3+H2O
发生的副反应如下:2CH3CH2CH2CH2OH$?_{△}^{浓硫酸}$
CH3CH2CH2CH2OH$?_{△}^{浓硫酸}$
有关化合物的物理性质见表:
化合物密度(g•cm-3水溶性沸点(℃)
冰乙酸1.05易溶118.1
正丁醇0.80微溶117.2
正丁醚0.77不溶142.0
乙酸正丁酯0.90微溶126.5
已知:乙酸正丁酯、正丁醇和水组成三元共沸物恒沸点为90.7℃.
合成:
方案甲:采用装置甲(分水器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在干燥的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3.8mL(0.150mol)正丁醇和7.2mL(0.125mol)冰醋酸,再加入3~4滴浓硫酸和2g沸石,摇匀.按下图安装好带分水器的回流反应装置,通冷却水,圆底烧瓶在电热套上加热煮沸.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仍保持原来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反应基本完成后,停止加热.
方案乙:采用装置乙,加料方式与方案甲相同.加热回流,反应60min后停止加热.

提纯:甲乙两方案均采用蒸馏方法.操作如下:

请回答:
(1)方案甲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有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正丁酯的反应方向移动.
(2)仪器a的名称接受器或牛角管,仪器b的名称球形冷凝管.
(3)提纯过程中,步骤②的目的是为了除去有机层中残留的酸,步骤④加入少量无水MgSO4的目的是干燥.
(4)下列有关洗涤过程中分液漏斗的使用正确的是AB.
A.分液漏斗使用前必须要检漏,只要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和旋塞芯处不漏水即可使用
B.洗涤时振摇放气操作应如图所示

C.放出下层液体时,不需将要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D.洗涤完成后,先放出下层液体,然后继续从下口放出有机层置于干燥的锥形瓶中
(5)按装置丙蒸馏,最后圆底烧瓶中残留的液体主要是正丁醚;若按图丁放置温度计,则收集到的产品馏分中还含有正丁醇.
(6)实验结果表明方案甲的产率较高,原因是通过分水器及时分离出产物水,有利于酯化反应的进行,提高酯的产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某研究小组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过量的活性炭和0.2mol NO,恒温(T1℃)下发生反应:C(s)+2NO(g)?N2(g)+CO2(g)Q kJ/mol(Q>0).30min后达到平衡,测得NO浓度为0.04mol/L.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N_2}]•[CO]}}{{{{[NO]}^2}}}$;T1℃达到平衡时,N2的平均反应速率=0.001mol/(L•min).
(2)30min后,若改变某一条件提高NO的转化率,则可以改变的条件是降温、除去二氧化碳.
(3)若开始时密闭容器的体积为1L,其他条件不变,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
a.NO的转化率不变
b.N2的浓度是原来的2倍
c.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1Q
d.达到平衡的时间是原来的一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