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炼钢的要求把生铁中的含碳量去除到规定范围,并使其它元素的含量减少或增加到规定范围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对生铁降碳、去硫磷、调硅锰含量的过程;在使碳等元素降到规定范围后,钢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氧元素,是有害的杂质,使钢塑性变坏,轧制时易产生裂纹;
(2)每生成1.12kg纯硅需吸收akJ热量,则生成1mol纯硅吸收的热量为$\frac{a}{\frac{1.12×1{0}^{3}}{28}}$=0.025aKJ,据此写出反应热化学方程式;
A.强酸的钠盐不水解;
B.硅的卤化物(SiX4)是由非金属元素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C.离子晶体的熔点大于分子晶体的熔点;
D.SiF4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3)硅烷的分解温度远低于甲烷的原因为:C和Si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是同主族元素”),C原子半径小于Si(或“C原子电子层数少于Si”) Si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C元素,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
(4)a.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SiHCl3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右移,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能提高其它反应物的转化率,而本身的转化率反而降低,故横坐标表示的投料比应该是$\frac{n({H}_{2})}{n(SiHC{l}_{3})}$;
c.降低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方向移动;
(5)依据盐类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解答.
解答 解:(1)炼钢的要求把生铁中的含碳量去除到规定范围,并使其它元素的含量减少或增加到规定范围的过程,简单地说,是对生铁降碳、去硫磷、调硅锰含量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氧化过程,是用不同来源的氧(如空气中的氧、纯氧气、铁矿石中的氧)来氧化铁水中的碳、硅、锰等元素.化学反应主要是2FeO+Si$\frac{\underline{\;高温\;}}{\;}$2Fe+SiO2、FeO+Mn$\frac{\underline{\;高温\;}}{\;}$Fe+MnO;
在使碳等元素降到规定范围后,钢水中仍含有大量的氧,是有害的杂质,使钢塑性变坏,轧制时易产生裂纹,故炼钢的最后阶段必须加入脱氧剂(例如锰铁、硅铁和铝等),以除去钢液中多余的氧:Mn+FeO$\frac{\underline{\;高温\;}}{\;}$MnO+Fe,Si+2FeO$\frac{\underline{\;高温\;}}{\;}$SiO2+2Fe,Al+3FeO$\frac{\underline{\;高温\;}}{\;}$Al2O3+3Fe,
故选:CD;
(2)由题意可知:每生成1.12kg纯硅需吸收akJ热量,则生成1mol纯硅吸收的热量为$\frac{a}{\frac{1.12×1{0}^{3}}{28}}$=0.025aKJ,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SiCl4(g)+2H2(g)→Si(s)+4HCl(g)△H=-0.025akJ/mol;
A.钠的强酸盐不水解,NaX(NaF除外)不易水解,故A错误;
B.硅的卤化物(SiX4)是由非金属元素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钠的卤化物(NaX)为离子化合物属于离子晶体,硅的卤化物(SiX4)为共价化合物属于分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熔点大于分子晶体的熔点,即NaX的熔点一般高于SiX4,故C正确;
D.SiF4晶体是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成,故D错误;
故答案为:SiCl4(g)+2H2(g)→Si(s)+4HCl(g)△H=-0.025akJ/mol; BC;
(3)C和Si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是同主族元素”),C原子半径小于Si(或“C原子电子层数少于Si”) Si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C元素,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故硅烷的分解温度远低于甲烷.
故答案为:C和Si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或“是同主族元素”),C原子半径小于Si(或“C原子电子层数少于Si”) Si元素的非金属性弱于C元素,硅烷的热稳定性弱于甲烷;
(4)a.因为随着温度的升高,SiHCl3的转化率增大,平衡右移,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a正确;
b.增大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能提高其它反应物的转化率,而本身的转化率反而降低,故横坐标表示的投料比应该是$\frac{n({H}_{2})}{n(SiHC{l}_{3})}$,故b错误;
c.SiHCl3(g)+H2(g)?Si(s)+3HCl(g)正向为气体系数减小方向,降低压强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方向移动,可以提高SiHCl3的利用率,故c正确;
故选:a、c;
(5)依据所给数据可知:硅酸的Ki2小于碳酸的Ki2,依据“越弱越水解”可知硅酸钠更易水解,
故答案为:硅酸钠;硅酸的Ka2小于碳酸的Ka2,硅酸钠更易水解.
点评 本题为综合题考查了高炉炼铁原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移动影响因素、盐类水解规律,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对化学平衡移动知识的掌握.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若甲为Na,则戊可能是H2O | B. | 若甲为C2H4,则戊可能是O2 | ||
C. | 若甲为NO,则戊可能是H2O | D. | 若甲为Cl2,则戊可能是NaOH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氨气具有还原性,可用于检查HCl泄漏 | |
B.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CO2 | |
C. | 铝具有高熔点,可用于生产耐火砖 | |
D. | 硅有导电性,可用作光导纤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物质 | K2Cr2O7溶液 | Cr(OH)3 | Cr3+溶液 |
颜色 | 橙黄色 | 灰绿色沉淀 | 灰绿色 |
Fe(OH)3 | Cr(OH)3 | |
开始沉淀时 | 1.5 | 6.0 |
沉淀完全时 | 2.8 | 8.0 |
实验 序号 | 实验装置 | 实验电压 | 溶液 | 时间 | 现象 |
Ⅰ | ![]() | 22V | 0.01mol/L K2Cr2O7溶液 | 20 分钟 | a 极区无明显现象; b 极区有无色气泡. |
实验 序号 | 实验装置 | 实验电压 | 溶液 | 时间 | 现象 |
Ⅱ | ![]() | 22V | 0.01mol/LK2Cr2O7溶液中加入少量H2SO4酸 化,使pH≈1 | 20 分钟 | a 极区溶液变浅绿色; b极区有无色气泡产生,产生红褐色沉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观察Fe(OH)2 的生成 | B.中和滴定 | C.除去CO2气体中 的HCl气体 | D.制取并收集干燥 的氨气 |
![]() | ![]() | ![]() |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相等 | B. | 前者大于后者 | C. | 后者大于前者 | D. | 无法判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重庆市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A.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证明溶液中含有较多的H+
B.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沉淀不消失,可确定有Cl-
C.加入稀硫酸后,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确定有大量的CO32-
D.加入盐酸酸化时无现象,再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可确定有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