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铈是一种重要的稀土金属元素,纳米CeO2可作抛光材料、催化剂载体(助剂)、汽车尾气吸收剂等,制备纳米CeO2的工艺流程如下(高铈中Ce显+4价):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过程中,为了加快酸浸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将铈矿石粉碎或加热提高反应温度或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等(写一条即可).
(2)H2O2的作用是将高铈硫酸盐还原.
(3)为了使硫酸铈溶液中的Ce3+沉淀完全,需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至少为9.(已知:Ksp[Ce(OH)3]=1.0×10-20,当离子浓度≤1.0×10-5mol/L,认为离子沉淀完全)
(4)氧化过程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5)检验制备的CeO2是否为纳米级的方法是将产品分散至水中,用一束强光照射,若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制备的CeO2为纳米级.
(6)高铈离子被还原的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图象中,温度高于T0时,高铈离子被还原的速率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越快,使得溶液中双氧水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7)测定Ce(OH)4样品纯度:取mg样品用适量稀硫酸溶解后,加蒸馏水稀释至250mL.准确量取出20.00mL溶液于锥形瓶中,滴加几滴指示剂,用c mol/L的(NH42Fe(SO4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并记录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将上述步骤重复3次,记录消耗标准溶液的平均体积为VmL.产品的纯度为$\frac{2.6cV}{m}$×100%.

分析 铈矿石加入硫酸酸浸得到高铈硫酸盐,加入过氧化物稀硫酸还原高铈硫酸盐得到硫酸铈溶液,加入氨水生成Ce(OH)2沉淀,通入氧气氧化得到Ce(OH)4,分解得到CeO2
(1)酸浸过程中,为了加快酸浸速率,可以升温、增大浓度、增大接触面积等措施加快浸出速率;
(2)过氧化氢还原高铈硫酸盐得到硫酸铈溶液;
(3)Ksp[Ce(OH)3]=1.0×10-20,当离子浓度≤1.0×10-5mol/L,认为离子沉淀完全,依据溶度积常数计算得到氢氧根离子浓度;
(4)氧化过程中Ce(OH)2沉淀通入氧气氧化得到Ce(OH)4,氧气为氧化剂,Ce(OH)2沉为还原剂,依据电子转移守恒计算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
(5)制备的CeO2是否为纳米级,溶于水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检验;
(6)过氧化氢在外地升高时会分解,还原剂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
(7)Fe2+将四价铈还原成Ce3+,Fe2+被氧化为Fe3+,根据电子转移守恒n[Ce(OH)4]=n[(NH42Fe(SO42],进而计算产品纯度.

解答 解:(1)将铈矿石粉碎或加热提高反应温度或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等都可以加快酸浸速率,
故答案为:将铈矿石粉碎或加热提高反应温度或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等;
(2)过氧化氢还原高铈硫酸盐得到硫酸铈溶液,
故答案为:将高铈硫酸盐还原;
(3)Ksp[Ce(OH)3]=c(Ce3+)c3(OH-)=1.0×10-20,当离子浓度≤1.0×10-5mol/L,c3(OH-)=$\frac{1.0×1{0}^{-20}}{1.0×1{0}^{-5}}$=1.0×10-15
c(OH-)=1.0×10-5mol/L,c(H+)=$\frac{1{0}^{-14}}{1{0}^{-5}}$=10-9mol/L,需加入氨水调节溶液pH至少为9,
故答案为:9;
(4)氧化过程中,4Ce(OH)3+2H2O+O2=4Ce(OH)4,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
故答案为:1:4;
(5)检验制备的CeO2是否为纳米级的方法是利用胶体的特征性质,将产品分散至水中,用一束强光照射,若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制备的CeO2为纳米级,
故答案为:用一束强光照射,若产生丁达尔效应,则制备的CeO2为纳米级;
(6)高铈离子被还原的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图象中,温度高于T0时,高铈离子被还原的速率逐渐减小的原因是:温度越高,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越快,使得溶液中双氧水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故答案为:温度越高,双氧水的分解速率越快,使得溶液中双氧水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7)Fe2+将四价铈还原成Ce3+,Fe2+被氧化为Fe3+,根据电子转移守恒:n[Ce(OH)4]=n[(NH42Fe(SO42]=V×10-3L×cmol•L-1×$\frac{250ml}{20ml}$=0.0125cVmol,则m[Ce(OH)4]=208g/mol×0.0125cVmol=2.6cV g
故样品的纯度为$\frac{2.6cVg}{mg}$×100%=$\frac{2.6cV}{m}$×100%,
故答案为:$\frac{2.6cV}{m}$×100%.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和成分的探究、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滴定实验过程分析和计算等,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分析、推断及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SO2是硫酸工业尾气的主要成分.实验室中,拟用图1所示流程,测定标准状况下,体积为V L的硫酸工业尾气中SO2的含量:
(1)步骤①中加入H2O2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SO2=2H+++SO42-

(2)一定温度下,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2所示.步骤②逐滴加入Ba(OH)2溶液的过程中,BaSO4的溶度积常数不变(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溶液中SO42-浓度的变化情况为③(填序号).
①d→c→e    ②b→c→d
③a→c→e    ④d→c→a
(3)该V L尾气中SO2的体积分数为$\frac{22.4m}{233V}$×100%(用含有V、m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某溶液中含有CO32-、Cl-、Na+、NO3-四种离子,若向其中通入足量的HCl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是(  )
A.CO32-、NO3-B.Na+、Cl-C.Na+、NO3-D.Cl-、Na+、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有关试剂保存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溴保存过程中,应在其液面上加少量水进行液封
B.少量的碱金属单质均应保存在煤油中
C.FeCl3溶液存放时应加少量盐酸
D.AgNO3溶液和KMnO4溶液均应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关于盐类水解的应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蒸干Na2CO3溶液,最后可以得到NaOH和Na2CO3的混合固体
B.除去MgCl2中的Fe3+,可以加入NaOH固体
C.明矾净水的反应:Al3++3H2O?Al(OH)3(胶体)+3H+
D.加热蒸干KCl溶液,最后得到KOH固体(不考虑CO2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湿法”工艺冶炼锌,某含锌矿的主要成分为ZnS(还含少量FeS等其他成分),以其为原料冶炼锌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硫化锌精矿的焙烧在氧气气氛的沸腾炉中进行,所产生焙砂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ZnO.
(2)焙烧过程中产生的含尘烟气可净化制酸,该酸可用于后续的浸出操作.
(3)浸出液“净化”过程中加入的主要物质为Zn粉,其作用是置换出Fe等.
(4)电解沉积过程中的阴极采用铝板,阳极采用Pb-Ag合金惰性电极,阳极逸出的气是O2
(5)改进的锌冶炼工艺,采用了“氧压酸浸”的全湿法流程,既省略了易导致空气污染的焙烧过程,又可获得一种有工业价值的非金属单质.“氧压酸浸”中发生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ZnS+4H++O2=2Zn2++2S↓+2H2O.
(6)我国古代曾采用“火法”工艺冶炼锌,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升炼倭铅”的记载:“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该炼锌工艺过程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CO3+2C$\frac{\underline{\;高温\;}}{\;}$Zn+3CO↑.(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倭铅是指金属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5.高纯碳酸锰在电子工业中有重要的应用,湿法浸出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含少量Fe、Al、Mg等杂质元素)制备高纯碳酸锰的实验过程如下:

(1)浸出:植物粉的作用是作还原剂,浸出时温度控制在90℃~95℃之间,并且要连续搅拌3小时的目的是提高软锰矿中锰的浸出率,
(2)除杂:①向浸出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锰矿,调节浸出液的pH为3.5~5.5;
②再加入一定量的软锰矿和双氧水,过滤;   ③…
操作①中使用碳酸锰调pH的优势是增加MnCO3的产量(或不引入新的杂质等);
操作②中加入双氧水不仅能将Fe2+氧化为Fe3+,而且能提高软锰矿的浸出率.写出双氧水提高软锰矿浸出率的离子方程式MnO2+H2O2+2H+=Mn2++2H2O+O2↑.
(3)制备:在30℃~35℃下,将碳酸氢铵溶液滴加到硫酸锰净化液中,控制反应液的最终pH在6.5~7.0,得到MnCO3沉淀.温度控制35℃以下的原因是减少碳酸氢铵的分解,提高原料利用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SO4+2NH4HCO$\frac{\underline{\;30-35℃\;}}{\;}$3MnCO3+(NH42SO4+CO2↑+H2O;
生成的MnCO3沉淀需经充分洗涤,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滤液1~2mL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4)室温Ksp(MnCO3)=1.8×10-11,Ksp(MgCO3)=2.6×10-5,若离子浓度小于1.0×10-5mol•L-1时,表示该离子沉淀完全.净化液中的c(Mg2+)=x mol/L,若不产生MgCO3沉淀,则x的取值范围是x≤14.4.(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氯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实验室可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反应原理如下:
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1)若制得标准状况下11.2L Cl2,则被氧化的HCl为1mol.
(2)多余的氯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工业上也可用MnSO4溶液吸收氯气,获得Mn2O3,Mn2O3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印染工业等领域.请写出该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2++Cl2+3H2O═Mn2O3+6H++2Cl-
(3)海底蕴藏着丰富的锰结核矿,其主要成分是MnO2.1991年由Allen等人研究,用硫酸淋洗后使用不同的方法可制备纯净的MnO2,其制备过程如图所示:

①步骤I中,试剂甲必须具有的性质是b(填序号).
a.氧化性       b.还原性      c.酸性
②步骤Ⅲ中,以NaClO3为氧化剂,当生成0.050mol MnO2时,消耗0.10mol•L-1 的NaClO3溶液200m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O3-+5 Mn2++4H2O=5MnO2+Cl2↑+8H+
(4)用100mL 12.0mol•L-1的浓盐酸与足量MnO2混合后,加热,反应产生的氯气物质的量远远少于0.30mol,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减小,反应终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实验室需要0.1mol•L-1NaOH溶液450mL和0.5mol•L-1硫酸溶液500mL.根据这两种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A、C(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填仪器名称).

(2)下列操作中,容量瓶所不具备的功能有B、C、E(填序号).
A.配制一定体积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
B.贮存溶液
C.测量容量瓶规格以下的任意体积的液体
D.准确稀释某一浓度的溶液
E.用来加热溶解固体溶质
(3)根据计算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的质量为2.0g.在实验中其他操作均正确,若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浓度小于0.1mol•L-1(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下同).若NaOH溶液在转移至容量瓶时未经冷却,则所得溶液浓度大于0.1mol•L-1
(4)根据计算得知,所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13.6mL(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配制过程中需先在烧杯中将浓硫酸进行稀释,稀释时操作方法是将浓硫酸沿器壁缓缓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