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某同学按下述操作配制100  mL 0.20  mol•L-1Na2SO4溶液,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有关问题
①计算所需Na2SO4的质量需要称量Na2SO4的质量为2.8g
②称量Na2SO4固体称量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托盘天平
③将Na2SO4加入100mL烧杯中,并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冷却至室温
④将烧杯中溶液转移至仪器A中(已检查不漏水)
仪器A是100mL容量瓶;
⑤洗涤烧杯,转移,定容
⑥摇匀、装瓶、贴上标签
(2)取出该Na2SO4溶液10mL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4mol/L.
(3)在实验中,以下操作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C.
A.没有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转移前没有将使用的容量瓶烘干
D.定容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请写出检验溶液中的SO42-的具体操作:取少量待测液,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分析 (1)①依据m=CVM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
②依据配制溶液的体积选择合适的容量瓶;
(2)依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稀释后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硫酸钠溶液C(Na+)=2(Na2SO4);
(3)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的影响,依据C=$\frac{n}{V}$进行误差分析;
(4)硫酸根与钡离子能生成难溶于水和难溶于酸的沉淀,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1)①配制100 mL 0.20  mol•L-1Na2SO4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m=0.20mol/L×0.1L×142g/mol≈3.0g;
②配制100 mL 0.20  mol•L-1Na2SO4溶液,应选择100mL容量瓶;
故答案为:3.0  ②100mL容量瓶;
 (2)设稀释后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则依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得:0.20  mol•L-1×10mL=100mL×C,解得C=0.02mol/L,C(Na+)=2(Na2SO4)=0.04mol/L;
故答案为:0.04mol/L;  
 (3)A.没有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不选;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不选;
C.转移前没有将使用的容量瓶烘干,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都不会产生影响,溶液浓度不变,故选;
D.定容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低,故不选;
故选:C;
(4)硫酸根与钡离子能生成难溶于水和难溶于酸的沉淀,注意排除碳酸根离子、亚硫酸根离子、银离子的干扰,所以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少量待测液,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取少量待测液,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明确配制原理和操作步骤是解题关键,注意离子检验实验设计的严密性,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陕西省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标准状况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O2,另一个装有CH4,两瓶气体具有相同的是

A.原子总数 B.质量 C.分子数 D.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常温下时,部分物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所示:
化学式CH3COOHH2CO3HClO
电离平衡常数1.7×10-5K1=4.3×10-7
K2=5.6×10-11
3.0×10-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CH3COOH、H2CO3、HClO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H3COOH>H2CO3>HClO.
(2)同浓度的CH3COO-、HCO3-、CO32-、ClO-结合H+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O32->ClO->HCO3->CH3COO-
(3)同浓度的醋酸钠、次氯酸钠、碳酸钠三种溶液的pH值由小到大的顺序为Na2CO3>NaClO>CH3COO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实验室要配制0.100mol/L的Na2CO3溶液480mL,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用天平准确称取Na2CO3固体5.3g,放入小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
②将①所得的溶液转移至500mL容量瓶中.
③用适量的蒸馏水洗涤 烧杯、玻璃棒2~3次,并把洗涤液小心的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振荡.
④继续向容量瓶中缓缓加入蒸馏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 胶头滴管逐滴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若不慎超出该如何处理?重新配置.
⑤把容量瓶塞盖好,反复上下颠倒,充分摇匀.最后若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还需补充加水吗?(填“需要”或“不需要”)不需要
⑥以下问题请在“A.偏小、B.偏大、C.无影响”中选择最合适的字母填空.
(1)容量瓶在使用之前需加少量蒸馏水进行“检漏”操作,这会造成容量瓶潮湿,则所得溶液的浓度会C;
(2)有些固体溶解会放热,若未经冷却即转移至容量瓶,则所得溶液的浓度会B;
(3)若未经洗涤或洗涤液在转移时不慎洒在了实验桌上,则所得溶液的浓度会A;
(4)若在定容的过程之中,视线始终俯视刻度线,则所得溶液的浓度会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H2SO4═H22++SO42-B.NaHCO3═Na++H++CO32-
C.Ba(OH)2═Ba2++2(OH)-D.Na3PO4═3Na++PO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常温下,向饱和氯水中逐滴滴入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点所示溶液中只存在次氯酸的电离平衡
B.②点所示溶液中:c(Na+)═c(Cl-)+c(ClO-
C.I-能在②所示溶液中存在
D.①到②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I、污水经过一级、二级处理后,还含有少量Cu2+、Hg2+、Pb2+等重金属离子,可加入沉淀剂使其沉淀.下列物质不能作为沉淀剂的是AC
A.氨水      B.硫化氢气体     C.硫酸钠溶液        D.纯碱溶液
II、合成氨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是氮气和氢
气.氮气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
通常使用的两种分离方法是液化分馏,与碳反应除去O2;氢气的来源是水和碳氢化合物,写出分别采用煤和天然气为原料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2OH2+CO,CH4+H2O3H2+CO;
(2)设备A中含有电加热器、触煤和热交换器,设备A的名称合成塔,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设备B的名称冷却塔,其中m和n是两个通水口,入水口是n(填“m”或“n”).不宜从相反方向通水的原因高温气体由冷却塔的上端进入,冷却水从下端进入,逆向冷却效果好;
(4)设备C的作用将液氨与未反应的原料气分离;
(5)在原料气制备过程中混有CO对催化剂有毒害作用,欲除去原料气中的CO,可通过如下反应来实现:CO(g)+H2O(g)═CO2 (g)+H2 (g),已知1000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627,若要使CO的转化超过90%,则起始物中c(H2O):c(CO)不低于1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Na<Mg<AlB.热稳定性:HCl>H2S>PH3
C.酸性强弱:H2SiO4<H2CO3<H2SO4D.热稳定性H2O>H2Se>H2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NaHCO3样品中可能含有Na2O2.某学校甲、乙两组同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该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l)甲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①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②先连接装置I与装置Ⅲ,打开装置Ⅲ中的止水夹丙,再缓缓地打开装置I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待装置Ⅲ中左侧气体为无色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关闭装置Ⅲ中的止水夹丙,并取下装置Ⅲ.装置Ⅲ的作用是收集NO,并除去NO中混有的二氧化氮,装置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装置Ⅲ中U形管中的膨大结构的作用是防止气流过快时液体被排出.
③打开装置Ⅱ中的两个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然后从a端向装置Ⅱ中通人氮气,一段时间后,关闭两个止水夹;然后将装置Ⅱ中的b端与装置Ⅲ连接,打开止水夹乙和止水夹丙,再慢慢打开装置Ⅱ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在装置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左侧管内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说明NaHCO3样品中含有Na2O2
(2)乙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加热样品的过程中,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有气泡产生,但始终未出现浑浊,该组同学得出结论:样品中NaHCO3和Na2O2的物质的量关系存在n(NaHCO3):n(Na2O2)≤2.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4NaHCO3+2Na2O2$\frac{\underline{\;\;△\;\;}}{\;}$4Na2CO3+2H2O+O2↑(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3)置于空气中的Na2O2变质,请设计实验证明其变质后的固体物质含有Na2CO3
①方法一: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方法二:将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无明显现象,一定时间后有气体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