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1mol某金属与足量的硫反应时,生成物的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了1.6g,则此金属可能是(  )
A.NaB.CuC.FeD.Al

分析 单质与足量的硫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因此质量增加1.6g都是S的质量,则S的物质的量为$\frac{1.6g}{32g/mol}$=0.05mol,根据金属和硫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来判断回答.

解答 解:单质与足量的硫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因此质量增加1.6g都是S的质量,则S的物质的量为$\frac{1.6g}{32g/mol}$=0.05mol,
A、发生的反应为:2Na+S=Na2S;
B、发生的反应为:2Cu+S=Cu2S;
C、发生的反应为:Fe+S=FeS;
D、发生的反应为:2Al+3S=Al2S3
当某单质为0.1mol时,消耗S为0.05mol,那么只有Na、Cu满足.
故选A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硫和金属之间的反应情况,注意硫和金属反应生成的是低价金属的硫化物,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来回答,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某有机物含有C、H、O、N四种元素,如图是该有机物的球棍模型:
(1)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5H11NO2,结构简式为HOCH2CH2NHCOCH2CH3
(2)该有机物可能发生的反应有①②④⑤(填编号)
①取代反应  ②消去反应  ③加聚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酯化反应  ⑥缩聚反应
(3)该有机物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ONHCH2CH2OH+H2O$\stackrel{稀硫酸}{→}$CH3CH2COOH+NH2CH2C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实验室常利用甲醛(HCHO)法测定(NH42SO4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其反应原理为:4NH4++6HCHO=3H++6H2O+(CH26N4H+[滴定时,1mol (CH26N4H+与 l mol H+相当],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反应生成的酸.
某兴趣小组用甲醛法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I  称取样品1.500g.
步骤II  将样品溶解在250mL容量瓶中,定容,充分摇匀.
步骤III  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10mL 20%的中性甲醛溶液,摇匀、静置5min后,加入1~2滴酚酞试液,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按上述操作方法再重复2次.
(1)上述操作步骤Ⅱ是否正确否(填“是”或“否”);若不正确,请改正把样品溶解在小烧杯中,冷却后再转入容量瓶 (若正确,此空不填).
(2)根据步骤III填空:
①该实验用的是50ml滴定管,如果液面处的读数是a mL,则滴定管中液体的体积D(填代号)
A.是a ml       B.是(50-a)ml      C.一定大于a ml     D.一定大于(50-a)ml
②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则测得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偏高(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③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水未倒尽,则滴定时用去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无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④滴定时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眼睛应观察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⑤滴定达到终点时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粉红(或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3)滴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滴定
次数
待测溶液的
体积/mL[
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滴定后刻度
125.001.0221.03
225.002.0021.99
325.000.2020.20
若NaOH标准溶液的浓度为0.1010mol•L-1,则该样品中氮的质量分数为18.8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关于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失火可以用CO2进行扑灭B.镁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H2
C.镁制容器可以盛放浓硝酸D.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并不全是Mg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已知浓H2SO4和Fe3+都可以将Cu氧化成Cu2+,浓H2SO4也可以将Br-氧化成Br2,Fe与Br2反应生成FeBr3.由此可以确定上述有关物质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浓H2SO4  Br2  Fe3+  Cu2+B.浓H2SO4   Cu2+Fe3+   Br2
C.Br2  浓H2SO4  Fe3+Cu2+D.Fe3+   Cu2+   Br2   浓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1)某同学为了证明并观察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NO,实验时首先向下图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块状固体,再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待反应产生的气体充满试管后,再将铜丝插入稀硝酸溶液中.你认为试管中的块状固体是碳酸钙,其作用是赶走试管中的空气,实验结束时,用注射器向试管内推入氧气(或空气)的目的是检验NO,观察到红棕色气体.
(2)铜片与浓硝酸反应,所得溶液呈绿色是Cu2+与NO2的两种颜色“混合”的结果,你认为要证明上述结论,可采取的最简单的实验方案应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呈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  )
A.NaOHB.CH3COOHC.BaSO4D.CH3COO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某同学旅游时发现,苗族人的银饰美丽而富有民族文化,制作银饰时可以选 用Fe(NO33溶液做蚀刻剂.受此启发,该同学所在的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选用Fe(NO33 溶液清洗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发现不但银镜溶解,而且较少产生刺激性气体.
化学兴趣小组对Fe(NO33溶液溶解银的原理进行探究:
【提出假设】
假设1: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假设2: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验证假设】
(1)甲同学验证假设1.
①用淡紫色的Fe(NO33•9H2O晶体(分析纯,Mr=404)配制1.5mol/L的Fe(NO33 溶液100mL.需要称取60.6g Fe(NO33•9H2O晶体,配制过程中所用到的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需:1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②测得1.5mol/L的Fe(NO33溶液pH约为1,其原因用化学用语表示为Fe3++3H2O?Fe(OH)3+3H+
③将pH=1的HNO3溶液加入到镀有银镜的试管中,振荡,观察到银镜慢慢溶解,产生无色气体并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是3Ag+NO3-+4H+═3Ag++NO↑+2H2O.
④将1.5mol/L的Fe(NO33溶液加入到镀有银镜的试管中,振荡,观察到银镜很快溶解,并且溶液颜色加深.
(2)乙同学为验证假设2.分别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10%的足量FeCl3溶液加入到镀有银镜的试管中,振荡,都看不出银镜溶解.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假设2不成立.你是否同意乙的结论?不同意,简述理由:没有检验是否生成了Fe2+,可能是Fe3+与Ag发生了反应,但生成的Ag+与Cl-形成沉淀阻止了反应继续进行,也可能是FeCl3溶液浓度太小而不能溶解银
【思考与交流】甲同学的实验④中,溶液颜色为什么会加深?查阅资料得知,Fe2+能与 NO形成配离子:Fe2++NO═[Fe(NO)]2+(棕色).已知,同浓度的硝酸氧化性比Fe3+略强.根据以上信息综合分析,浓、稀Fe(NO33溶液溶解银镜时,发生的反应有何不同?Fe(NO33浓溶液中,Fe3+、NO3-都氧化了Ag,Fe(NO33稀溶液中可能只有NO3-氧化了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溴酸钾(KBrO3)为白色晶体,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和分析试剂,加热到370℃时分解为溴化钾和氧气.生产溴酸钾的工艺流程如下:

(1)“合成”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中,氧化剂是Cl2,还原剂是Br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MgO+Br2+5Cl2═Mg(BrO32+5MgCl2
(2)“复分解”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BrO32+2KCl═MgCl2↓+2KBrO3
(3)上述流程中第二次过滤滤出的固体主要成分是MgCl2
(4)“趁热过滤”过程中“趁热”的原因是防止溴酸钾结晶析出.
(5)溴酸钾具有毒性,食用少量即可引起呕吐和肾脏的损伤.然而美、日等国都允许在油炸薯片中添加一定量的溴酸钾,以改善薯片的口感.我国也曾允许用作烘焙面包的添加剂,但已于2005年7月开始全国禁止在食品中使用溴酸钾.2007年,一批来自美国的油炸薯片在珠海口岸被我国有关部门检出含有溴酸钾而被禁止入境.从化学原理分析推测,有关国家认为在油炸薯片中添加溴酸钾安全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KBrO3$\frac{\underline{\;\;△\;\;}}{\;}$2KBr+3O2↑,而我国认为不安全的理由是油炸和烘焙的温度条件不能保证溴酸钾完全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