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①氯化钠    ②NH3•H2O    ③硫酸溶液    ④蔗糖    ⑤二氧化碳.

 

A.

①②

B.

①④⑤

C.

①②③

D.

①⑤


考点: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

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据此解答.

解答:

解:①氯化钠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就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

②NH3•H2O 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

③硫酸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④蔗糖在水溶液中和在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⑤二氧化碳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但实际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碳酸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而不是二氧化碳本身,在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判断,握电解质的定义是解题关键,注意电解质属于化合物,单质、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已不是非电解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A(g)+B(g)⇌C(g)+D(g)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如下:

温度/℃     700   800   830   1000   1200

平衡常数    1.7   1.1   1.0   0.6    0.4

830℃时,向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mol的A和0.8mol的B,反应初始4s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5mol/(L•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4s时c(B)为0.76mol/L

    B. 830℃达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80%

    C. 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

    D. 1200℃时反应C(g)+D(g)⇌A(g)+B(g)的平衡常数的值为0.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钢铁的腐蚀过程绝大多数都是电化学腐蚀

    B. 在海轮外壳上镶入锌块,可减缓船体的腐蚀速率

    C. 电解CuCl2饱和溶液,生成金属铜和氯气

    D. 电解MgCl2饱和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极是铜锌合金,B极为纯铜,电解质中含有足量的铜离子.通电一段时间后,若A极恰好全部溶解,此时B极质量增加7.68g,溶液质量增0.03g,则合金中Cu、Zn原子个数比为()

    A.             4:1                B. 3:1            C. 2:1 D. 任意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测定某铜银合金的成分,将30.0g合金溶于80ml13.5mol/L的浓硝酸中,待合金完全溶解后,收集到标况气体6.72L,并测得溶液的C(H+)=1moL/L,假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80mL,计算:

(1)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2)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的一些物质或概念间的从属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X

Y

Z

A

化合物

纯净物

B

电解质

化合物

C

胶体

分散系

混合体系

D

活泼金属氧化物

电解质

化合物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固体混合物A由NaHCO3、KHCO3、MgCO3、CaCO3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混合而成,若先将A加热,剩余固体再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且先后两次产生的气体分别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生成的沉淀均为5.0g,则A的物质的量为(  )

 

A.

0.10mol

B.

0.20mol

C.

0.05mol

D.

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在分类上不同,这个反应是()

    A. 3Fe+2O2Fe3O4

    B. C+CO22CO

    C. NH4HCO3NH3↑+H2O+CO2

    D. Na2CO3+CO2+H2O═2Na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机物甲、乙、丙、丁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且也都只含有一种官能团.实验证明,丁氧化可得丙,乙氧化可以得到丙或丁,甲水解得乙和丙.假如用M表示物质的摩尔质量,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M(丙)>M(丁)>M(乙)

B.

M(丙)>M(乙)>M(丁)

C.

M(甲)=M(乙)+M(丙)

D.

2M(丁)=M(乙)+M(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