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试剂 | T1/℃ | T2/℃ | T3/℃ |
NaCO3 | 23.3 | 20.0 | 23.7 |
NaHCO3 | 18.5 | 20.0 | 20.8 |
温度 溶解度 | 10℃ | 20℃ | 30℃ | 40℃ |
NaCO3 | 12.5g | 21.5g | 39.7g | 40.0g |
NaHCO3 | 8.1g | 9.6g | 11.1g | 12.7g |
分析 (1)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水解,溶液呈碱性;
(2)10mL水的质量约为10g,结合表中20℃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溶解度进行判断;
(3)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溶解后表中温度T1与室温大小进行判断;
(4)10mL 20%的盐酸(20℃)溶于水是放热还是吸热,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
(5)A.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溶于水后温度为22.2℃,而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变为20.8℃,反应后温度降低说明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B.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现象不同,可以用盐酸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C.根据实验可知,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
(6)A.此方案利用碳酸氢钠的不稳定性,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质量分数;
B.根据钠守恒,可列方程组求解;
C.应先把水蒸气排除才合理;
D.根据质量关系,可列方程组求解;
碳酸钠性质稳定,加热不分解,碳酸氢钠热稳定性较差,加热分解导致固体质量减少,根据固体质量变化利用差量法可以计算出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再计算出碳酸氢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 解:(1)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部分水解:HCO3-+H2O?H2CO3+OH-,导致溶液呈碱性,
故答案为:碱;HCO3-+H2O?H2CO3+OH-;
(2)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1.5g,碳酸氢钠的溶解度为9.6g,则分别向盛有0.5g Na2CO3固体、0.5gNaHCO3固体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20℃),10mL水的质量约为10g,在该温度下最多能够溶解2.15g碳酸钠、0.96g碳酸钠,所以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够完全溶解,
故答案为:是;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碳酸钠溶解后溶液温度升高,说明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解后溶液温度降低,说明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
故答案为:放热;吸热;
(4)10mL 密度约为1.1g/mL 20%的盐酸(20℃)溶于水的反应热会影响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所以需要补充实验:向盛有10mL水(20℃)的烧杯中加入10mL 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分析温度变化,
故答案为:密度约为1.1 g/mL 20%的盐酸(20℃);
(5)A.同样浓度的盐酸溶于水后温度为22.2℃,而NaHCO3与盐酸的反应后温度变为 20.8℃,说明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故A正确;
B.碳酸钠与盐酸先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碳酸氢钠再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而碳酸氢钠中加入盐酸后立刻生成二氧化碳,可用稀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故B错误;
C.根据实验可知,Na2CO3、NaH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能量变化还与物质的溶解等因素有关,不能直接根据反应温度判断,故C正确;
故答案为:AC;
(6)A.NaHCO3受热易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通过加热分解利用差量法即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A错误;
B.Na2CO3和NaHCO3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钠,所以bg固体是氯化钠,利用守恒法可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B错误;
C.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也会生成水和二氧化,所以逸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会混有水蒸气,即碱石灰增加的质量不是二氧化碳的质量,不能测定含量,故C正确;
D.Na2CO3和NaHCO3都与Ba(OH)2反应,反应的方程式为CO32-+Ba2+=BaCO3↓、HCO3-+OH-+Ba2+=H2O+BaCO3↓,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BaCO3,所以可以计算出Na2CO3质量分数,故D错误;
加热过程中碳酸钠不变,碳酸氢钠分解,反应的方程式为: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变化为:bg,
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减少的固体质量△m
168 106 62
m(NaHCO3) bg
则:m(NaHCO3)=$\frac{168×bg}{62}$=$\frac{84}{31}$bg,
所以该样品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frac{\frac{84}{31}bg}{ag}$×100%=$\frac{84b}{31a}$×100%,
故答案为:C; $\frac{84b}{31a}$×100%.
点评 该题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为载体,侧重于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以及实验方案的原理.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序号 | 物质 | 试剂 | 分离方法 |
① | 乙酸乙酯(乙酸) | NaOH溶液 | 分液 |
② | 溴苯(溴) | NaOH溶液 | 分液 |
③ | 乙醇(水) | 生石灰 | 蒸馏 |
④ | 苯(环己烷) | 水 | 分液 |
A. | ①② | B. | ①③ | C. | ②③ | D. | ④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编号 | 性质 | 化学方程式 |
示例 | 氧化性 | H2WO3+3H3PO3═3H3PO4+H2W↑ |
1 | ||
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_{53}^{127}$I和${\;}_{53}^{131}$I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 |
B. | ${\;}_{53}^{127}$I和${\;}_{53}^{131}$I的中子数分别为74和78 | |
C. | ${\;}_{53}^{127}$I和${\;}_{53}^{131}$I属不同种元素 | |
D. | ${\;}_{53}^{127}$I和${\;}_{53}^{131}$I是同一种核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H3COO-、H+、Na+、K+ | B. | NH4+、OH-、Ba2+、Cl- | ||
C. | Ca2+、NO3-、Ba2+、K+ | D. | NO3-、Ba2+、H+、Fe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名称 | 甲烷 | 一氧化碳 | 乙烯 | 苯 | 甲苯 | 苯酚 | 氨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强碱性溶液中:K+、Al3+、Cl-、SO42- | |
B. | 水电离出来的c(H+)=10-13mol/L的溶液:K+、HCO3-、Br-、Ba2+ | |
C. | 所含溶质为Na2SO4的溶液:K+、CO32-、NO3-、Al3+ | |
D. | 室温下,pH=1的溶液中:Na+、Fe3+、NO3-、SO4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