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浓氨水在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碱石灰等作用下可放出大量的氨气,B中碱石灰用于干燥氨气,加热条件下,氨气与Cu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气和铜,D中碱石灰用于吸收氨气,E用于吸收氨气,F用于测量生成氮气的体积,测量气体体积时量气管液面应相等,以排除压强的影响,以此解答该题.
(1)依据装置仪器分析回答,浓氨水滴入锥形瓶中利用固体溶解放热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需要选择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固体或碱石灰;
(2)a.制备氯气Cl2需要加热,且氯气为黄绿色气体;
b.利用固体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可以制备O2;
c.利用稀盐酸滴入大理石上反应生成,可以制备CO2 气体;
d.NO2是红棕色气体;
(3)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氧化铜做氧化剂氧化氨气生成铜、氮气和水;
(4)E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依据装置图分析判断是利用浓硫酸吸收过量氨气,同时避免F装置中的水蒸气进入D;
(5)干燥管D增重mg为反应生成的水,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为反应生成的氮气;依据元素守恒计算得到.
解答 解:(1)装置中仪器a为分液漏斗;仪器b是利用分液漏斗中滴入的氨水使锥形瓶中的固体溶解放热促进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固体、碱石灰固体,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固体氢氧化钠或氧化钙或碱石灰;
(2)利用装置A,可制取的无色气体;
a.制备氯气Cl2需要加热,且氯气为黄绿色气体,故a错误;
b.可以制备O2,利用固体过氧化钠和水的反应,故b正确;
c.可以制备CO2 气体,利用稀盐酸滴入大理石上反应生成,故c正确;
d.NO2是红棕色气体,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3)实验中观察到装置C中黑色CuO粉末变为红色固体,量气管有无色无味的气体,说明氨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氮气与水,氨气被氧化铜氧化表现还原性,结合原子守恒配平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frac{\underline{\;\;△\;\;}}{\;}$3Cu+3H2O+N2 ,
故答案为:还原;3CuO+2NH3$\frac{\underline{\;\;△\;\;}}{\;}$3Cu+3H2O+N2 ;
(4)依据流程分析,浓硫酸是吸收过量的氨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影响实验效果,
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阻止F中水蒸气进入D;
(5)若测得干燥管D增重mg为水物质的量=$\frac{mg}{18g/mol}$,装置F测得气体的体积为n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为N2,物质的量=$\frac{nL}{22.4L/mol}$,依据元素守恒得到氮原子和氢原子物质的量之比=($\frac{nL}{22.4L/mol}$×2):($\frac{mg}{18g/mol}$×2)=,则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为$\frac{9n}{11.2m}$,
故答案为:$\frac{mg}{18g/mol}$.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氨气的实验室制备,性质验证和反应现象分析判断判断,装置流程分析,量气装置的使用方法,测定元素物质的量之比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醋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 | |
B. | 10mL0.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 |
C. | 向醋酸溶液中加少量的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 |
D. | 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8种 | B. | 7种 | C. | 6种 | D. | 5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化学式 | 沉淀开始时的pH | 沉淀完全时的pH | 有关性质 |
Co(OH)2 | 7.2 | 9.4 | Co+2HCl═CoCl2+H2↑ Co2++2NH3•H2O═Co(OH)2↓+2NH4+ Co2++2H2O?Co(OH)2+2H+ Ni+2HCl═NiCl2+H2↑ Ni2++6NH3•H2O═Ni(NH3)6]2++6H2O |
Fe(OH)2 | 7.1 | 9.6 | |
Fe(OH)3 | 2.3 | 3.7 | |
Mg(OH)2 | 10.8 | 12.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容器 | 温度/(℃) | 起始物质的量(mol) | 平衡物质的量(mol) | ||||
NO | CO | N2 | CO2 | N2 | CO2 | ||
I | 400 | 0.2 | 0.2 | 0 | 0 | 0.12 | |
II | 400 | 0.4 | 0.4 | 0 | 0 | ||
III | 300 | 0 | 0 | 0.1 | 0.2 | 0.075 |
A. | 该反应的△S<0、△H<0 | |
B. | 容器I中达到平衡所需时间2s,则v(N2)=0.06 mol•L-1•S-1 | |
C. | 达到平衡时,体系中c(CO)关系:c(CO,容器 II)>2c(CO,容器I) | |
D. | 若起始时向I中充入NO、CO、N2、CO2各0.1mol,开始时V正>V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