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和对应的现象、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加热饱和FeCl3溶液 | 溶液变红褐色 | 有Fe(OH)3胶体生成 |
B | 用燃烧的镁条引燃铝热剂 | 剧烈反应 |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
C | 向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溶液中含有SO |
D | 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后插进盐酸中 | 铜片上有气泡 | 铜片是原电池的正极 |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温度下,在一固定容积的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 H2(g)+I2(g) 2HI(g)。下列情况一定能说明反应已达到限度的是()
A. 压强不再随时间而改变时
B. 气体的总质量不再改变时
C. 混合气体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再改变时
D. 单位时间内每消耗1mol I2,同时有2mol HI生成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是小明做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你认为正确的是( )
A.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材料必须是两种金属
B.由铜、锌作电极与硫酸铜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铜是负极
C.电子沿外导线由锌流向铜,通过硫酸溶液被氢离子得到而放出氢气
D.铜锌原电池工作时,若有13克锌被溶解,电路中就有0.4 mol电子通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5 ℃时,0.1 mol Na2CO3与盐酸混合得到一组体积为1 L的溶液,溶液中部分微粒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W点所示的溶液中:c(CO)=c(HCO
)>c(OH-)>c(H+)
B.pH=4的溶液中:c(H2CO3)+c(HCO)+c(CO
)=0.1 mol·L-1
C.pH=8的溶液中:c(Na+)>c(HCO)>c(CO
)>c(H2CO3)
D.pH=11的溶液中:c(Na+)+c(H+)=c(OH-)+c(Cl-)+c(CO)+c(HC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 | 溶液不呈血红色 | 稀HNO3不能将Fe氧化为Fe3+ |
B |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溶液中通入适量CO2气体 | 出现白色沉淀 | H2SiO3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
C |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溶液和AgNO3溶液 | 均有固体析出 |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
D | 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 | 试纸变蓝色 | 浓氨水呈碱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操作 |
A | 比较水和乙醇中羟基氢的活泼性强弱 | 用金属钠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 |
B | 欲证明CH2===CHCHO中含有碳碳双键 | 滴入KMnO4酸性溶液,看紫红色是否褪去 |
C | 欲除去苯中混有的苯酚 | 向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充分反应后,过滤 |
D | 比较确定铜和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 用石墨作电极电解Mg(NO3)2、Cu(NO3)2的混合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间(或原子与原子团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物质化学性质的不同。下列各项事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乙烯能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烷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C.苯酚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乙醇不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D.苯酚苯环上的氢比苯分子中的氢更容易被卤原子取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苯酚具有弱酸性,但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B.能因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一定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C.用核磁共振氢谱鉴别1溴丙烷和2溴丙烷
D.含醛基的有机物都能发生银镜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则用Na、NaOH、NaHCO3与等物质的量的该有机物恰好反应时,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3∶2 B.3∶2∶1
C.1∶1∶1 D.3∶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