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Cu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失去4s能级的1个电子形成Cu+;
(2)同一周期元素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原子数目相等、价电子总数也相等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分子中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中心原子价电子全部成键);
(3)Se的原子半径大于S的,故H-Se不如H-S键稳定;
(4)两个10B有3位置,为图中上下顶点位置,其中一个处于上顶点,另外的一个处于上层阴影中顶点,或者下层阴影中顶点;
(5)①三个碳原子和三个硅原子相间构成一个六元环为图中红线连接的原子,为椅式结构;
②距离中心Si最近的第一层的4个C原子,每一个又连接着另外3个Si原子;
③黑色球连接周围的4个白色球形成正四面体结构,黑色球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黑色球与晶胞顶点白色球连线处于晶胞体对角线上,且二者之间距离为体对角线长度的$\frac{1}{4}$,而晶胞体对角线长度为晶胞棱长的$\sqrt{3}$倍,据此算晶胞棱长,根据均摊法计算晶胞中Si、C原子数目,表示出晶胞的质量,再根据ρ=$\frac{m}{V}$计算晶体密度;
Si、C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原子间距小于二者原子半径之和,计算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大;
(6)在浓的TiCl3的盐酸溶液中加入乙醚,并通入HCl至饱和,可得到配位数为6、组成为TiCl3•6H20的绿色晶体,该晶体中两配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则配体中有1个Cl-、5个H2O,2个氯离子位于外界;
(7)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晶格能大,更稳定,更易于生成.
解答 解:(1)Cu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失去4s能级的1个电子形成Cu+,Cu+基态时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10,
故答案为:3d10;
(2)同一周期元素中,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但第IIA族、第V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故第二周期第一电离能:Ne>F>N>O>C>Be>B>Li,
原子数目相等、价电子总数也相等的微粒互为等电子体,与NO3-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非极性分子化为SO3等,
故答案为:3;SO3等;
(3)Se的原子半径大于S的,故H-Se不如H-S键稳定,在溶液中更溶液电离,故H2Se的酸性比H2S强,
故答案为:强;
(4)两个10B有3位置,为图中上下顶点位置,其中一个处于上顶点,另外的一个处于上层阴影中顶点,或者下层阴影中顶点,有3种结构,
故答案为:3;
(5)①三个碳原子和三个硅原子相间构成一个六元环为图中红线连接的原子,为椅式结构,
故答案为:椅;
②距离中心Si最近的第一层的4个C原子,每一个又连接着另外3个Si原子,则与硅原子次近的第二层有12个原子,
故答案为:12;
③黑色球连接周围的4个白色球形成正四面体结构,黑色球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黑色球与晶胞顶点白色球连线处于晶胞体对角线上,且二者之间距离为体对角线长度的$\frac{1}{4}$,而晶胞体对角线长度为晶胞棱长的$\sqrt{3}$倍,故晶胞棱长为(a×10-8cm+b×10-8cm)×4÷$\sqrt{3}$,晶胞中C原子数目为4,Si原子数目为8×$\frac{1}{8}$+6×$\frac{1}{2}$=4,故晶胞质量为4×$\frac{12+28}{{N}_{A}}$g,故晶体密度为4×$\frac{12+28}{{N}_{A}}$g÷[(a×10-8cm+b×10-8cm)×4÷$\sqrt{3}$]3=$\frac{160}{{N}_{A}×[\frac{4(a+b)}{\sqrt{3}}×1{0}^{-8}]^{3}}$g/cm3,
密度偏小,说明实际晶胞的体积下小于计算值,实际上碳、硅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而不是相切,碳、硅原子间的距离比两个原子半径之和小,
故答案为:$\frac{160}{{N}_{A}×[\frac{4(a+b)}{\sqrt{3}}×1{0}^{-8}]^{3}}$;密度偏小,说明实际晶胞的体积下小于计算值,实际上碳、硅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而不是相切,碳、硅原子间的距离比两个原子半径之和小;
(6)在浓的TiCl3的盐酸溶液中加入乙醚,并通入HCl至饱和,可得到配位数为6、组成为TiCl3•6H20的绿色晶体,该晶体中两配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则配体中有1个Cl-、5个H2O,2个氯离子位于外界,则该配离子的化学式为[TiCl(H2O)5]2+,
故答案为:[TiCl(H2O)5]2+;
(7)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果,产物中氧化镁和氧化钙都为离子晶体,因为镁离子半径小于钙离子半径则氧化镁晶格能大,更稳定,更易于生成,稳定性:CaCO3>MgCO3,
故答案为:稳定性:CaCO3>MgCO3,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果,产物中氧化镁和氧化钙都为离子晶体,因为镁离子半径小于钙离子半径则氧化镁晶格能大,更稳定,更易于生成.
点评 本题是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考查,涉及核外电子排布、电离能、等电子体、晶胞计算与计算、配合物、晶格能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较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Y | Z | ||
X | W |
A. | 原子半径:X<Y<Z | |
B. |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Z | |
C. |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W | |
D. | Z、W均可与Mg形成离子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Zn在周期表中属于ds区元素 | |
B. | P4和CH4都是正四面体形分子且键角都为109°28′ | |
C. | NH3分子中N原子和H2O分子中O原子的杂化类型不相同 | |
D. | 原子间只通过共价键而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的晶体一定具有高的熔、沸点及硬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酚酞具有弱酸性,且属于芳香烃 | |
B. | 酚酞的分子式为C19H12O4 | |
C. | 1mol酚酞最多与2molNaOH发生反应 | |
D. | 酚酞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反应,呈现红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向 0.1 mol/L的氨水中加少量硫酸铵固体,则溶液中$\frac{c(O{H}^{-})}{(N{H}_{3}•{H}_{2}O)}$增大 | |
B. | 常温下,0.1 mol/L一元酸(HA)溶液的 pH=3,则该溶液中,c2(H+)=c(H+)×c(A-)+Kw | |
C. | 向含有 1 mol KAl(SO4)2 的溶液中加入 Ba(OH)2 溶液得到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多为 2 mol | |
D. | 将 Ca(ClO)2、Na2SO3、FeCl3、NaAlO2 溶液蒸干均得不到原溶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和氧所催化氧化后产物中含有醛基 | B. | 能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 | ||
C. |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D. | 能发生取代、氧化、加成等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碳原子数≤10 的烷烃,其一氯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的烷烃共有3种 | |
B. | 烯烃、炔烃、芳香烃都能与溴水反应而使其褪色 | |
C. | 等质量的CH≡CH和C6H6完全燃烧时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氧气 | |
D. | 分子式为C6H12与C3H6的两种烃一定互为同系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物质 | 氢键X-H…Y | 键能kJ•mol-1 |
(HF)n | D-H…F | 28.1 |
冰 | O-H…O | 18.8 |
(NH3)n | N-H…N | 5.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