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某溶液中Cl-、Br-、I-三者物质的量之比是1∶2∶3,通入一定量的C12,当反应完后比值为3∶2∶1,则反应的Cl2和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2 B.1∶3 C.1∶4 D.1∶6

 

B

【解析】

试题分析:设原溶液中Cl-、Br-、I-三者物质的量分别是1mol、2 mol、3 mol,反应完后变为3 mol、2 mol、1 mol,只有I-和氯气发生反应,消耗I- 2mol,根据方程式消耗I- 2mol需要氯气1mol;反应的Cl2和原溶液中I-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3。

考点:本题考查氯气的氧化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湖北省武汉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乙两容器都发生反应2 A(g)+B(g)3C(g),两容器温度和初始压强都相同。在甲恒容容器中充入2 mol A和1 mol B,达平衡后,C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φ1、物质的量为n1;在乙恒压容器中充入1.4 mol A、0.7 mol B和0.6 mol C,达平衡后C在平衡混合气中的体积分数为φ2、物质的量为n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φ1>φ2 B.n1>n2 C.n1=n2 D.φ1<φ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可逆反应A(g)+2B(g) 2C(g)+3D(g),(正反应△H>0)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的关系图,下列条件的改变与图中情况相符的是:

A.t1时,减小了A或B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B.t2时,升高了温度

C.t2时,增大了压强

D.t1时,加了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工业生产中,降低能耗是重要的节能措施。下列说法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A.使用恰当的还原剂,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把金属从矿石中提取出来;

B.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催化剂可以使反应温度降低,提高反应速率,从而起到节能效果;

C.制水泥、玻璃等硅酸盐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我们应通过降低其产量来节能;

D.利用铝的还原性和铝转化为氧化铝时能放出大量热的性质,工业上常用铝粉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2分)在KCl、ZnCl2、ZnSO4三种盐配成的混合溶液中,已知K+为0.1mol、Zn2+为0.25mol,Cl-为0.2mol,则SO42-为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 mol-1(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6g O2与16g O3所含的原子数均是NA

B.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的MgCl2溶液中,含有Cl-个数为 NA

C.标准状况下,2.24LCCl4所含原子数为0.5N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氦气所含有的质子数目约为4×6.02×10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浙江省杭州地区六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卢瑟福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B.地球上大量的氯蕴藏在大海中,因此氯被称为“海洋元素”

C.利用同位素治疗肿瘤证明任何同位素对人都不会造成危害

D.利用焰色反应可以鉴别所有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河北省、临漳一中、永年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分析下列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能自发进行的是

A.2N2(g)+O2(g)===2N2O(g) ΔH=+163 kJ·mol-1

B.Ag(s)+Cl2(g)===AgCl(s) ΔH=-127 kJ·mol-1

C.HgO(s)===Hg(l)+O2(g) ΔH=+91 kJ·mol-1

D.H2O2(l)=== O2(g)+H2O(l) ΔH=-98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秋河北省高二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A.196.64kJ B.196.64kJ/mol

C.<196.64kJ D.>196.64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