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下列物质不能按“→”所示关系实现转化的是(“→”表示反应一步完成)(  )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酸或碱.
A.B.C.D.

分析 氮、钠、硫均可发生连续氧化反应,只有硅不能发生连续氧化反应,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N$\stackrel{{O}_{2}}{→}$NO$\stackrel{{O}_{2}}{→}$NO2$\stackrel{{H}_{2}O}{→}$HNO3,故A不选;
B.Na$\stackrel{{O}_{2}}{→}$Na2O$\stackrel{{O}_{2}}{→}$Na2O$\stackrel{{H}_{2}O}{→}$NaOH,故B不选;
C.$S\stackrel{{O}_{2}}{→}S{O}_{2}\stackrel{{O}_{2}}{→}S{O}_{3}\stackrel{{H}_{2}O}{→}{H}_{2}S{O}_{4}$,故C不选;
D.Si只能氧化为氧化硅,不能发生连续氧化反应,且氧化硅不能直接转化为酸或碱,故D选,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转化,为高频考点,侧重元素化合物性质及转化的考查,把握连续氧化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直接转化的信息,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各表述与示意图一致的是(  )
A.图①表示25℃时,用0.1 mol•L-1盐酸滴定20 mL 0.1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随加入酸体积的变化
B.图②中曲线表示反应2SO2(g)+O2(g)?2SO3(g)△H<0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
C.图③表示10 mL 0.01 mol•L-1 KMnO4酸性溶液与过量的0.1 mol•L-1 H2C2O4溶液混合时,n(Mn2+)随时间的变化
D.图④中a、b曲线分别表示反应CH2═CH2(g)+H2(g)→CH3CH3(g)△H<0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时,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物质中互为同系物的是(  )
A.甲烷与丙烷B.乙醇与乙酸
C.一氯甲烷与二氯甲烷D.正丁烷与异丁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短周期A、B、C、D  4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原子的最外层上有4个电子;B的阴离子和C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两元素的单质反应,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E;D与B属于同一族元素.
(1)元素:A为C,B为O,C为Na,D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D的原子组成符号为:${\;}_{16}^{32}$S,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2SO4,其化学键属于共价键(“离子键”或“化学键”).
(2)用电子式表示A、B两元素形成AB2的过程:
(3)用电子式表示C、D两元素形成化学键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0.3mol某金属单质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作用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10.08L H2和51.30g该金属的硫酸盐,若该金属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一个,试通过计算推导该金属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NA代表阿伏加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60gCH3COOH中含共用电子对数为7NA
B.56g聚乙烯含有的碳原子数为4NA
C.2molSO2和1molO2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物质分子数等于2NA
D.2L0.5mol/L乙酸溶液中H原子数为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5.5,氯只有35Cl和37Cl两种稳定同位素,则相对分子质量为70,72,74的氯气分子数之比可能是(  )
A.5:3:2B.5:2:3C.5:1:2D.9:6: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实验室制备溴苯可用如图所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关闭G夹,打开C夹,向装有少量苯的三颈烧瓶的A口加少量溴,再加入少量铁屑,塞住A口,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气体通过装有苯的D试管的目的吸收溴蒸汽,E试管内出现的现象为出现淡黄色沉淀,且导管口有白雾.
(3)待三颈烧瓶中的反应进行到仍有气泡冒出时松开G夹,关闭C夹,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广口瓶中的水沿导管进入三颈烧瓶中、烧瓶中液体出现分层.
(4)反应结束后,拆开装置,从A口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目的是除去多余的Br2和未挥发的H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在实验室中,可利用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铵等物质溶解度的差异,通过饱和食盐水、氨和二氧化碳反应,获得碳酸氢钠晶体,反应原理可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表示:NH3+CO2+NaCl+H2O═NH4Cl+NaHCO3↓,依据此原理,欲制得碳酸钠晶体,某校学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其中B装置中的试管内是溶有氨和氯化钠的溶液,且二者均已达到饱和:

(1)A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C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为:吸收从B装置中的试管内逸出的氨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下表中所列出的是相关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g/100g水)
0℃10℃20℃30℃40℃50℃
NaCl35.735.836.036.336.637.0
NaHCO36.98.19.611.112.714.5
NH4Cl29.433.337.241.445.850.4
参照表中数据,请分析B装置中使用冰水是因为温度越低碳酸氢钠溶解度越小,便于析出.
(3)该校学生在检查完此套装置气密性后进行实验,结果没有得到碳酸氢钠晶体,指导教师指出应在AB装置之间(填写字母)连接一个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的洗气装置,其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氯化氢气体.
(4)若该校学生进行实验时,所用饱和食盐水中含NaCl的质量为5.85g,实验后得到干燥的NaHCO3晶体的质量为5.04g,则NaHCO3的产率为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