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一位同学在复习时遇到这样一道习题: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H+、OH-、Na+、NO3-”,加入铝粉后,只产生H2,问该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存在哪几种离子.
(1)加入铝粉产生H2,说明铝具有还原性(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2)该同学分析:若H+大量存在,则NO3-就不能大量存在.
设计实验证实如下:
装置现象
ⅰ.实验初始,未见明显现象
ⅱ.过一会儿,出现气泡,液面上方呈浅棕色
ⅲ.试管变热,溶液沸腾
①盐酸溶解Al2O3薄膜的离子方程式是6H++Al2O3=2Al3++3H2O.
②根据现象ⅱ,推测溶液中产生了NO,为进一步确认,进行如下实验:
实 验内 容现 象
实验1 将湿润KI-淀粉试纸置于空气中未变蓝
实验2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浅棕色气体试纸变蓝
a.浅棕色气体是NO2
b.实验1的目的是对比实验,排除氧气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可能.
c.实验1、2说明反应生成了NO,将生成NO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1Al+1NO3-+4H+═1Al3++1NO↑+2H2O.
(3)再假设:若OH-大量存在,NO3-也可能不能大量存在.
重新设计实验证实如下:
装置现象
ⅰ.实验初始,未见明显现象
ⅱ.过一会儿,出现气泡,有刺激性气味
为确认“刺激性气味”气体,进行如下实验: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未变蓝;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
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NH3
②产生该气体的离子方程式是8Al+3NO3-+5OH-+2H2O=3NH3↑+8AlO2-
(4)在NaOH溶液中加入铝粉,结果只检验出有H2生成,其化学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5)实验结果证实:NO3?在酸、碱性环境中都有一定的氧化性,能氧化铝单质,产生含氮化合物.习题中的无色溶液一定能大量存在的是Na+和OH-

分析 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H+、OH-、Na+、NO3-”,加入铝粉后,只产生H2,因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无色溶液应为NaOH溶液,
(1)加入铝粉产生H2,Al失去电子,H得到电子;
(2)①盐酸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
②液面上方呈浅棕色,一定不是氢气,为氮的氧化物,由将湿润KI-淀粉试纸置于空气中未变蓝,说明KI在空气中不能被氧化,而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浅棕色气体试纸变蓝,则KI被氧化,即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再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Al与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铝、NO和水;
(3)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未变蓝;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气体为氨气,碱性条件下Al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气;
(4)NaOH溶液中加入铝粉,结果只检验出有H2生成,即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解答 解: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H+、OH-、Na+、NO3-”,加入铝粉后,只产生H2,因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无色溶液应为NaOH溶液,
(1)加入铝粉产生H2,Al失去电子,H得到电子,则Al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还原性;
(2)①盐酸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该离子反应为6H++Al2O3═2Al3++3H2O,故答案为:6H++Al2O3═2Al3++3H2O;
②液面上方呈浅棕色,一定不是氢气,为氮的氧化物,由将湿润KI-淀粉试纸置于空气中未变蓝,说明KI在空气中不能被氧化,而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浅棕色气体试纸变蓝,则KI被氧化,即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再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
a.由上述分析可知,浅棕色气体是NO2,故答案为:NO2
b.实验1的目的是对比实验,排除氧气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可能,故答案为:对比实验,排除氧气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可能;
c.Al与H+、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铝、NO和水,离子反应为Al+NO3?+4H+═Al3++NO↑+2H2O,故答案为:1;1;4;H+;1;1;2;H2O;
(3)①用湿润KI-淀粉试纸检验,未变蓝;用湿润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气体为NH3,故答案为:NH3
②由上述分析可知,碱性条件下Al与N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氨气,离子反应为8Al+3NO3-+5OH-+2H2O═3NH3↑+8AlO2-
故答案为:8Al+3NO3-+5OH-+2H2O═3NH3↑+8AlO2-
(4)NaOH溶液中加入铝粉,结果只检验出有H2生成,即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故答案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中的成分及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设计思路与物质性质的关系,侧重实验学生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考查学生实验基本技能,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已知:2SO2(g)+O2(g)?2SO3(g)△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有利于提高SO2转化率的是(  )
A.加催化剂B.升高温度C.减小压强D.加入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COCl2俗名光气,是有毒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OCl2(g)?CO(g)+Cl2(g)△H<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并提高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
B.当反应达平衡时,恒温恒压条件下通入Ar,能提高COCl2的转化率
C.单位时间内生成CO和Cl2的物质的量比为1:1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平衡时,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3.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A(g)+yB(s)?zC(g),达到平衡后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5mol•L-1,当恒温下将密闭容器的容积扩大到两倍再达到平衡后,测得A的浓度为0.3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的体积分数降低B.x+y>z
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x+y<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在一定条件下,下列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H2(g)+I(g)?2HI(g);△H<0,要使混合气体的紫色加深,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A.保持体积不变加入H2B.压缩体积至原来的一半
C.降低温度D.加入催化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根据如表中烃的分子式排列规律,判断空格中链状烃的同分异构体数目是(  )
12345678
CH4C2H4C3H8C4H8 C5H12C7H16C8H16
A.13B.14C.10D.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和  是两种种不同的物质
B.由乙烯之间的相互加成可以得到聚乙烯
C.丁烷与丁烯互为同系物
D.乙酸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溴化亚铜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在热水中或见光都会分解,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成绿色粉末.制备CuBr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在如图所示的三颈烧瓶中加入45gCuSO4•5H2O、19gNaBr、150mL煮沸过的蒸馏水,60℃时不断搅拌,以适当流速通入SO2 2小时.

步骤2.溶液冷却后倾去上层清液,在避光的条件下过滤.
步骤3.依次用溶有少量SO2的水、溶有少量SO2的乙醇、纯乙醚洗涤.
步骤4.在双层干燥器(分别装有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干燥3~4h,再经氢气流干燥,最后进行真空干燥.
(1)实验所用蒸馏水需经煮沸,煮沸目的是除去其中水中的O2(写化学式).
(2)步骤1中:①三颈烧瓶中反应生成CuBr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2Br-+SO2+2H2O=2CuBr↓+SO42-+4H+
②控制反应在60℃进行,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是60℃水浴加热;
(3)步骤2过滤需要避光的原因是防止CuBr见光分解.
(4)步骤3中洗涤剂需“溶有SO2”的原因是防止CuBr被氧化;最后溶剂改用乙醚的目的是除去表面乙醇,并使晶体快速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各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
A.FB.NC.OD.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