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序号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1 | 800℃ | 1.0 | 0.80 | 0.67 | 0.57 | 0.50 | 0.50 | 0.50 |
2 | 800℃ | n2 | 0.60 | 0.50 | 0.50 | 0.50 | 0.50 | 0.50 |
3 | 800℃ | n3 | 0.92 | 0.75 | 0.63 | 0.60 | 0.60 | 0.60 |
4 | 7 0℃ | 1.0 | 0.90 | 0.80 | 0.75 | 0.70 | 0.65 | 0.65 |
分析 (1)①反应速率v=$\frac{△c}{△t}$,实验2中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和实验1相同,但达到平衡所需时间比实验1短,说明改变的条件是加入了催化剂,温度不变实验3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达到平衡状态C的物质的量为0.6mol大于实验1、2 达到平衡状态C的物质的量,说明C的起始量大于1.0mol;
②比较实验4和实验1,温度降低,起始量相同,达到平衡C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升温平衡逆向进行;
(2)A.10~15min,反应速率增大;
B.10~15min未到达平衡,且改变条件,速率增大,反应进行向正反应进行,可能为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
C.20min时若缩小了容器体积,则20min时B的物质的量不会变化;
D.20min时A、C的物质的量不变,B的物质的量增大,反应向正反应移动,应增大B的物质的量,可能是增加了B的量.
(3)2A(g)+B(g)?2C(g),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不变,说明达到相同平衡状态,结合等效平衡的判断依据,恒温恒容条件下,通过极值转化,满足起始量是“等量等效”分析计算;欲使起始时反应表现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A的物质的量大于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但起始总量不能超过5mol,据此答题.
解答 解:(1)①在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min内反应的平均速率Vc=$\frac{△c}{△t}$=$\frac{\frac{0.8mol-0.67mol}{2.0L}}{20min-10min}$=0.0065 mol•L-1•min-1,实验2中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和实验1相同都为0.5mol,但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实验2为20min,实验1为40min,需要时间短,说明是增大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改变的条件是加入了催化剂,温度不变实验3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达到平衡状态C的物质的量为0.6mol大于实验1、2 达到平衡状态C的物质的量,说明C的起始量大于1.0mol;
故答案为:0.0065 mol•L-1•min-1 ,用催化剂,>;
②比较实验4和实验1,达到平衡C的物质的量为0.5mol,0.7mol,实验4是温度降低达到平衡C的物质的量增大,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证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0.
故答案为:<;
(2)a.10~15min未到达平衡,图象斜率可知改变条件,反应速率都增大,所以可能是改变的条件为升温,故a正确;
b.10~15min未到达平衡,且改变条件后,反应速率都增大,反应向着正反应方向进行,可能为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故b正确;
c.20min时A、C的物质的量不变,B的物质的量增大,反应向正反应移动,应增大B的物质的量;如果缩小容器体积,则20min时B的物质的量不会变化,故c错误;
d.20min时A、C的物质的量不变,B的物质的量增大,反应向正反应移动,应该是增大了B的物质的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abd;
(3)一定条件下,向上述容器中通入5molA(g)和3molB(g),此时容器的压强为P(始).反应进行并达到平衡后,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为P(始)的$\frac{7}{8}$.若相同条件下,向上述容器中分别通入a molA(g)、b molB(g)、c molC(g),欲使达到新平衡时容器内气体压强仍为P(始)的$\frac{7}{8}$,说明反应达到相同平衡状态,极值转化后等量等效计算分析,
2A(g)+B(g)?2C(g)
起始量(mol) 5 3 0
起始量(mol) a b c
极值转化量(mol)a+c b+$\frac{1}{2}$c 0
a、b、c必须满足的关系是等量等效,
a+c=5
b+$\frac{1}{2}$c=3,
故答案为:a+c=5,b+$\frac{1}{2}$c=3;
②根据Ⅰ中的计算可知,设消耗B物质的量为x
2A(g)+B(g)?2C(g)
起始量(mol) 5 3 0
变化量(mol) 2x x 2x
平衡量(mol) 5-2x 3-x 2x
器内气体压强为P(始)的$\frac{7}{8}$,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5-2x+3-x+2x=$\frac{7}{8}$(5+3)
x=1mol,
反应达到平衡时,参加反应的A为2mol,则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为3mol,欲使起始时反应表现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A的物质的量大于平衡时的物质的量,但起始总量不能超过5mol,所以有3<a≤5,
故答案为:3<a≤5.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等知识,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明确化学法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注意根据改变条件瞬间物质的量的变化.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S(g)+O2(g)═SO2(g)△H<-297.3kJ•mol-1 | |
B. | 2SO2(g)═2S(s)+2O2(g)△H=+297.3kJ•mol-1 | |
C. | 1molSO2的键能总和小于1molS和1molO2的键能总和 | |
D. | 1molSO2具有的总能量大于1molS和1molO2的总能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已知H2(g)+$\frac{1}{2}$O2(g)═H2O(g);△H=-241.8 kJ•mol-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41.8 kJ•mol-1 | |
B. | 已知C(石墨,s)=C(金刚石,s);△H=+1.9 kJ•mol-1,则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 |
C. | 已知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则含1mol NaOH的稀溶液与1mol的稀醋酸完全中和,放出的热量也等于57.3kJ | |
D. | 已知2C(s)+2O2(g)═2CO2(g))△H=a kJ•mol-1、2C(s)+O2(g)═2CO(g)△H=b kJ•mol-1,则a>b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2N2H4(g)+2NO2(g)═3N2(g)+4H2O (l)△H=+1135.7kJ•mol-1 | |
B. | 2N2H4(g)+2NO2(g)═3N2(g)+4H2O(l)△H=-1135.7kJ•mol-1 | |
C. | N2H4(g)+NO2(g)═$\frac{3}{2}$N2(g)+2H2O(g)△H=+1135.7kJ•mol-1 | |
D. | 2N2H4(g)+2NO2(g)═3N2(g)+4H2O(g)△H=-1135.7kJ•mol-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427℃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4,则该反应的△H>0 | |
B. | 800℃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25 | |
C. | 同温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mol的H2O(g),则平衡时H2O(g)转化率为66.7% | |
D. | 同温下,若继续向该平衡体系中通入1.0mol的CO(g),则平衡时H2O(g)物质的量分数为11.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中一定都存在共价键 | |
B. | 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与分子间作用力有关 | |
C. | 含有极性键的化合物分子一定不含非极性键 | |
D. | 键角比较:CO2>SiO2>BF3>NH3>H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u(OH)2和盐酸;Cu(OH)2和醋酸(CH3COOH) | |
B. | Zn和稀盐酸;Zn和稀硫酸溶液 | |
C. | 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 | |
D. | 澄清Ca(OH)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