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是( )
A. K B. Al C. He D. S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机反应中,哪一个反应与其它三个反应的反应类型不同的是( )
A.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B.2CH3CH2OH+O2 2CH3CHO+2H2O
C.CH3CH2Br+NaOH CH3CH2OH+NaBr
D. +Br2 +H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可逆反应:3A(g)+B(g)2C(g)+2D(g) 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1)v(A)=0.6molL﹣1min﹣1 ;(2)v(B)=0.007molL﹣1S﹣1;(3)v(C)=0.4molL﹣1min﹣1 ;(4)v(D)=0.80molL﹣1min﹣1 , 此反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最快的是( )
A.(1)
B.(2)
C.(3)
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是10s
B.平衡时Y的转化率79.0%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
D.前10s,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79mol/(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最近几年雾霾天气多次肆虐我国中东部地区.其中,汽车尾气和燃煤尾气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1)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g)+2CO(g) 2CO2(g)+N2(g),在密闭容器中发生该反应时,c(CO2)随温度(T)、催化剂的表面积(S)和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1图所示.据此判断:
①该反应的△H0(选填“>”、“<”).
②当固体催化剂的质量一定时,增大其表面积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若催化剂的表面积S1>S2 , 在图中画出c(CO2)在T2、S2条件下达到平衡过程中的变化曲线 .
③研究表明在紫外线照射下,由于TiO2的催化作用,空气中的某些物质会产生OH自由基,如图2所示,OH与NO2反应为NO2+OH=HNO3 , 写出NO与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直接排放煤燃烧产生的烟气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
①煤燃烧产生的烟气含氮的氧化物,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
例如:
CH4(g)+2NO2(g)=N2(g)+CO2(g)+2H2O(g)△H=﹣867kJ/mol
2NO2(g)N2O4(g)△H=﹣56.9kJ/mol
H2O(g)=H2O(l)△H=﹣44kJ/mol
写出CH4(g)催化还原N2O4(g)生成N2(g)、CO2(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
②将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可达到低碳排放的目的.NH3与CO2在120℃,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尿素:CO2(g)+2NH3(g)(NH2)2CO(s)+H2O(g).现将物质的量为1:1的NH3与CO2混合在密闭固体容器中反应,平衡后,NH3的体积分数为20%,则NH3的平衡转化率为 .
③25℃时,将amolL﹣1的氨水与b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应后溶液恰好显中性,用a、b表示NH3H2O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苹果属于碱性食物
B.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碳合金
C.亚硝酸钠是有毒物质,不能添加到食物中
D.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常常综合应用氧化还原法和沉淀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随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B. 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D. 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
B. 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属于烯烃
C. 苯分子中6个碳碳化学键完全相同
D. 苯可以与溴水、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它们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要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的SO2杂质,可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
①NaOH溶液 ②NaHCO3溶液 ③Na2CO3溶液
④HNO3酸化的Ba(NO3)2溶液 ⑤氨水 ⑥酸性KMnO4溶液
A. ②⑥B. ②③C. ②④⑥D. ②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