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30mL0.5mol/LNaOH溶液加水稀释到500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03mol/L B.0.3mol/L C.0.05mol/L D.0.04mol/L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高一上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不能证明某溶液中含有Fe2+的是
A.该溶液呈浅绿色
B.该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C.向该溶液中加入氯水,再滴入几滴KSCN溶液,呈红色
D.向该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不变色,再加入氯水,呈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师大附属中学高二上二次阶段测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学生用0.1mol/L K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其操作可分解为如下几步:
(A)移取20.00mL待测的盐酸溶液注入洁净的锥形瓶,并加入2-3滴酚酞
(B)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2-3次
(C)把盛有标准溶液的碱式滴定管固定好,调节液面使滴定管尖嘴充满溶液
(D)取标准KOH溶液注入碱式滴定管至0刻度以上2-3cm
(E)调节液面至0或0刻度以下,记下读数
(F)把锥形瓶放在滴定管的下面,用标准KOH溶液滴定至终点,记下滴定管液面的刻度
完成以下填空:
(1)正确操作的顺序是(用序号字母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B)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A)操作之前,如先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用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眼睛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至滴定终点,判断到达终点的现象是: 。
(5)若称取一定量的KOH固体(含少量NaOH)配制标准溶液并用来滴定上述盐酸,则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
(6)滴定结束后如仰视观察滴定管中液面刻度,则对滴定结果的影响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面的问题中,与盐类水解有关的是
①为保存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②实验室盛放Na2CO3、Na2SiO3等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
③在NH4Cl或AlCl3溶液中加入镁条会产生气泡;
④长期使用硫酸铵,土壤酸性增强。
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一上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溶液中存在五种离子:NO3-、SO42-、Fe3+、H+和一种未知离子(OH-忽略不计),它们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2∶3∶1∶3∶1,则未知离子可能为
A.Fe2+ B.Ba2+ C.Cl- D.M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山西省高二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物质分别与NaOH的醇溶液共热后,能发生消去反应,且生成只有一种的是
A. B.
C.CH3Cl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陕西省高一上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氯化钠、氯化铝、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镁五种溶液,通过一步实验就能加以区别,并只用一种试剂,这种试剂是
A、KSCN B、BaCl2 C、 NaOH D、 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天津静海一中高一上12月学业调研化学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试管中盛有0.5mol/L Na2CO3溶液10mL,慢慢往试管中加入1mol/L的盐酸7.0mL;乙试管中盛有1mol/L的盐酸7.0mL,慢慢往试管中滴加0.5mol/L Na2CO3溶液10mL,那么甲、乙两试管中产生的CO2物质的量大小关系为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省高二上12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一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它的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它有弱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②它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③它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生成两种物质;
④它能发生水解反应,水解后只生成一种物质
A.只有① 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③ D.只有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