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下列哪位科学家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  )
A.道尔顿B.卢瑟福C.汤姆生D.玻尔

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可知:
(1)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2)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
(3)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4)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5)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

解答 解:A.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故A错误;
B.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故B正确;
C.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故C错误;
D.波尔提出了量子论,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为了加快漂白粉的作用,最好的方法是(  )
A.加入苛性钠溶液B.用水湿润C.加少量盐酸D.加干燥剂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N2和H2O(g),已知:
N2(g)+2O2(g)═N2O4(g),△H=+8.7kJ/mol;
N2H4(g)+O2(g)═N2(g)+2H2O(g),△H=-534.0kJ/mol;
下列表示肼跟N2O4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N2H4(g)+N2O4(g)═3N2(g)+4H2O(g);△H=-542.7 kJ/mol
B.2N2H4(g)+N2O4(g)═3N2(g)+4H2O(g);△H=-1059.3 kJ/mol
C.N2H4(g)+$\frac{1}{2}$N2O4(g)═$\frac{3}{2}$N2(g)+2H2O(g);△H=-1076.7 kJ/mol
D.2N2H4(g)+N2O4(g)═3N2(g)+4H2O(g);△H=-1076.7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
A.NH3B.PCl3C.PCl5D.BCl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历史上最早应用的还原性染料是靛蓝,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靛蓝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靛蓝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B.它的分子式是 C16H10N2O2
C.该物质是苯的同系物D.它含有碳碳双键、羰基等官能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锌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锌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
(1)指出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四周期第IIB族,属于ds区.
(2)葡萄糖酸锌[CH2OH(CHOH)4COO]2Zn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补锌剂.写出Zn2+基态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葡萄糖分子[CH2OHCHOH(CHOH)3CHO]中碳原子杂化方式有sp2、sp3
(3)Zn2+能与NH3形成配离子[Zn(NH34]2+.配位体NH3分子中心原子的 杂化方式是sp3,属于极性分子(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Zn(NH34]2+中,Zn2+位于正四面体中心,N位于正四面体的顶点,试在图中用箭头表示出[Zn(NH34]2+中Zn2+与N之间的化学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燃烧1g乙醇(液态)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热量为29.7KJ,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C2H5OH+3O2═2CO2+3H2O△H=-29.7 kJ/mol
B.C2H5OH(l)+3O2 (g)═2CO2 (g)+3H 2 O(l)△H=-1366.2kJ/mol
C.C2 H5 OH(l)+3O2 (g)═2CO2 (g)+3H 2O(g)△H=+29.7 kJ/mol
D.C2H5OH(l)+3O2 (g)═2CO2 (g)+3H 2 O(l)△H=+1366.2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在一定温度下,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N2的同时生成3nmolH2
C.N2、H2、NH3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D.N2、H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为了测定含氰废水中CN-的含量,某化学小组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关闭活塞a,将100ml含氰废水与过量NaClO溶液置于装置B的圆底烧瓶中充分反应,打开活塞b,滴入稀硫酸溶液,然后关闭活塞b.

已知装置B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CN-+ClO-=CNO-+Cl-
2CNO-+2H++3ClO-=N2↑+2CO2↑+3Cl-+H2O
副反应为:Cl-+ClO-+2H+=Cl2↑+H2O
(1)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水蒸气进入C装置.
(2)反应过程中,装置C中的实验现象为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的红色逐渐褪色.
(3)待装置B中反应结束后,打开活塞a,缓慢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将反应产生的CO2全部排入C装置并被Ba(OH)2完全吸收
(4)反应结束后,装置C中生成39.4mg沉淀,则废水中C(CN-)=0.002mol.L-1
(5)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合理改进,可通过直接测量装置C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测定废水中CN-的含量.设计合理实验方案在装置B、C之间依次连接盛有CCl4、浓硫酸的洗气瓶.
仪器自选.供选择的试剂:浓硫酸、NaOH溶液、饱和食盐水、饱和NaHCO3溶液、CCl4
(6)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可以除去废水中的CN-.控制溶液PH为5.2--6.8时,CN-转化为C2O42-和NH4+
①气体a的化学式为H2
 ②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N-+4H2O-2e-=C2O42-+2N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