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1)向四个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开始反应时,按正反应速率由大到小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
甲.在500℃时,SO2和O2各10mol反应
乙.在500℃时,用V2O5作催化剂、10mol SO2和10mol O2起反应
丙.在450℃时,8mol SO2和5mol O2反应
丁.在500℃时,8mol SO2和5mol O2反应
(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Y?2Z;
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min).
(3)将等物质的量的氢气和碘蒸气放入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g)+I2(g)?2HI(g)(正反应放热),反应经过5min测得碘化氢的浓度为0.5mol/L,碘蒸气的浓度为0.25mol/L.请填写以下的空白:
①v(HI)=0.1mol/(L•min);v(H2)=0.05mol/(L•min);氢气的起始浓度=0.5mol/L.
②若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则平衡浓度c(HI)、c(I2)、c(H2)的关系是均为衡量(填“相等”、“2:1:1”或“均为恒量”).

分析 (1)温度越高、浓度越大、使用催化剂均可加快反应速率;
(2)根据图象可知X、Y的量减少是反应物;根据物质的量的变化与化学计量数呈正比书写化学方程式;反应开始至2min,Z的物质的量为0.2mol,以此计算反应速率;
(3)①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结合v(HI),计算v(H2);
根据碘化氢的浓度计算I2的浓度变化量,5min时I2的浓度加I2的浓度变化量等于I2的起始浓度.开始等氢气和碘蒸气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起始浓度相等;
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解答 解:(1)由温度可知,丙中反应速率最慢;
温度相同时,乙中使用催化剂,则反应速率最快,
甲与丁比较,甲中浓度大,反应速率快,则按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乙、甲、丁、丙,
故答案为:乙甲丁丙;
(2)由图可知,X、Y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减小,为反应物,Z的物质的量增加,Z为生成物,最后X、Y的物质的量为定值且不为0,说明是可逆反应,Y、Z、X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为(1.0-0.9)mol:(1.0-0.7)mol:0.2mol=1:3:2,物质的量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反应方程式为:Y+3X?2Z,
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frac{\frac{0.2mol}{2L}}{2min}$=0.05mol/(L•min),
故答案为:3X+Y?2Z; 0.05mol/(L•min);
(3)①v(HI)=$\frac{0.5mol/L}{5min}$=0.1mol/(L•min );
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H2)=$\frac{1}{2}$v(HI)=$\frac{1}{2}$×0.1mol/(L•min )=0.05mol/(L•min );
I2的浓度变化量△c(I2)=$\frac{1}{2}$△c(HI)=$\frac{1}{2}$×0.5mol/L=0.25mol/L.
所以I2的起始浓度c(I2)=0.25mol/L+0.25mol/L=0.5mol/L.
开始等氢气和碘蒸气的物质的量相等,所以二者起始浓度相等.
所以氢气的起始浓度为0.5mol/L.
故答案为:0.1 mol/(L•min);0.05 mol/(L•min);0.5 mol/L;
②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平衡浓度C(HI)、C(I2)、C(H2)均为恒量,因未给出平衡常数等数据,不能判断浓度的具体关系,
故答案为:均为衡量.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分析题目,为高频考点和常见题型,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分析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曲线,把握化学方程式的判断方法,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FeCO3与砂糖混用可作补血剂.以黄铁矿烧渣(含CuO、Fe2O3、FeO、SiO2、Al2O3等)为主要原料制备FeCO3的流程如下:

(1)质量分数为30%(密度是1.176g•cm-3)的稀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3.6mol•L-1
(2)检验滤液A中存在Fe2+的试剂是酸性KMnO4溶液.
(3)加入足量铁粉的作用除调节pH使Al3+转化为Al(OH)3沉淀外,还有两个作用,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Fe3+=3Fe2+或Fe+Cu2+=Fe2++Cu.
(4)写出滤液C与NH4HC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2++2HCO3-=FeCO3↓+CO2↑+H2O.
(5)FeCO3在空气中灼烧可制得铁系氧化物材料.已知25℃,101kPa时:
4Fe(s)+3O2(g)═2Fe2O3△H=-1648kJ•mol-1
C(s)+O2(g)═CO2(g)△H=-393kJ•mol-1
2Fe(s)+2C(s)+3O2(g)═2FeCO3(s)△H=-1480kJ•mol-1
写出FeCO3在空气中灼烧生成Fe2O3的热化学方程式:4FeCO3(s)+O2(g)$\frac{\underline{\;高温\;}}{\;}$2Fe2O3(s)+4CO2(g)△H=-260kJ•mol-1
(6)某兴趣小组为充分利用副产品,欲利用滤渣D为原料制取Al2O3,请补充完成实验步骤:向滤渣D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向滤液中通入足量CO2,过滤并洗涤沉淀,加热所得沉淀至恒重,即可得氧化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在100mL盐酸、硝酸的混合酸中,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向其中加入0.96g铜粉微热,待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  )
A.0.075mol/LB.0.1125mol/LC.0.15mol/LD.0.225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氢气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对废气进行脱碳处理可实现绿色环保、废物利用;利用氢能需要选择合适的储氢材料.目前正在研究和使用的储氢材料有镁系合金、稀土系合金等.
Ⅰ.脱碳:向2L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 CO2、6mol H2,在适当的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
CO2(g)+3H2(g)?CH3OH(l)+H2O(l)
①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低温(填“低温”、“高温”或“任意温度”)
②下列叙述不能说明此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bc.
a、混合气体的平均式量保持不变
b、CO2和H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c、CO2和H2的转化率相等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e、1mol CO2参加反应的同时有3mol H-H键生成
③CO2的浓度随时间(0~t2)变化如下图所示,在t2时将容器容积缩小一倍,t3时达到平衡,t4时降低温度,t5时达到平衡,请画出t2~t6C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Ⅱ.(1)已知:
Mg(s)+H2(g)═MgH2(s)△H═-74.5kJ•mol-1
Mg2Ni(s)+2H2(g)═Mg2NiH4(s)△H═-64.4kJ•mol-1
Mg2Ni(s)+2MgH2(s)═2Mg(s)+Mg2NiH4(s)△H═+84.6 kJ•mol-1
(2)储氢材料Mg(AlH42在110~200℃的反应为:Mg(AlH42═MgH2+2Al+3H2↑.
反应中每转移3mol电子时,产生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3.6L.
(3)镧镍合金在一定条件下可吸收氢气形成氢化物:LaNi5(s)+3H2(g)?LaNi5H6(s)△H<0,欲使LaNi5H6(s)释放出气态氢,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可改变的条件是bc(填字母编号).
a.增加LaNi5H6(s)的量
b.升高温度
c.减小压强
d.使用催化剂
(4)储氢还可借助有机物,如利用环己烷和苯之间的可逆反应来实现脱氢和加氢:

①某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环己烷,起始浓度为amol•L-1,平衡时苯的浓度为b mol•L-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27{b}^{4}}{a-b}$mol3•L-3(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一定条件下,如图装置可实现有机物的电化学储氢(忽略其它有机物).

A是电源的负极(填“正”或“负”);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气体F为O2(填化学式):电极D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6H6+6H++6e-═C6H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亚硝酰氯(ClNO)是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可由NO于Cl2在通常条件下反应得到,化学方程式为2NO(g)+Cl2(g)?2ClNO(g).
(1)①2NO2(g)+NaCl(s)?NaNO3(s)+ClNO(g) K1
②4NO2(g)+2NaCl(s)?2NaNO3(s)+2NO(g)+Cl2(g) K2
③2NO(g)+Cl2(g)?2ClNO(g) K3
则K1、K2、K3之间的关系为$\frac{{{K}^{2}}_{1}}{{K}_{2}}$.
(2)已知几种化学键的键能数据如下表(亚硝酰氯的结构为Cl-N=O);
化学键N=OCl-ClCl-NN-O
键能/(kJ•mol-1630243a607
则2NO(g)+Cl2(g)?2ClNO(g)反应的△H和a的关系为△H=289-2akJ•mol-1
(3)300℃时,2NO(g)+Cl2(g)?2ClNO(g)的正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k•cn(ClNO),测得速率和浓度的关系如下表:
序号c(ClNO)/mol•L-1v/mol•L-1•s-1
0.303.6×10-8
0.601.44×10-8
0.903.24×10-8
n=2;k=4.0×10-7mol-1•L•s-1(注明单位).
(4)在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NO(g)和1molCl2(g),在不同温度下测得c(ClNO)与时间的关系
如图A:
①该反应的△H<0(填“>”“<”或“=”).
②反应开始到10min时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0.1mol•L-1•min-1
③T2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
(5)一定条件下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按一定比例充入NO(g)和Cl2(g),平衡时ClNO的体积分数随$\frac{n(NO)}{n(C{l}_{2})}$的变化图象如图B,则A、B、C三状态中,NO的转化率最大的是A点,当$\frac{n(NO)}{n(C{l}_{2})}$=1.5时,达到平衡状态ClNO的体积分数可能是D、E、F三点中的D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实验室以一种工业废渣(主要成分为MgCO3、Mg2SiO4和少量Fe、Al的氧化物)为原料制备MgCO3•3H2O.实验过程如图1:

(1)酸溶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MgCO3(s)+2H+(aq)═Mg2+(aq)+CO2(g)+H2O(l)△H=-50.4kJ•mol-1
Mg2SiO4(s)+4H+(aq)═2Mg2+(aq)+H2SiO3(s)+H2O(l)△H=-225.4kJ•mol-1
酸溶需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酸溶)速率_;所加H2SO4不宜过量太多的原因是避免制备MgCO3时消耗更多的碱.
(2)加入H2O2氧化时发生发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Fe2++2H+═2Fe3++2H2O
(3)用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萃取分液,以除去溶液中的Fe3+
①实验装置图中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②为使Fe3+尽可能多地从水相转移至有机相,采取的操作:向装有水溶液的仪器A中加入一定量的有机萃取剂,充分振荡、静置、分液,并重复多次.
(4)请补充完整由萃取后得到的水溶液制备MgCO3•3H2O的实验方案:边搅拌边向溶液中滴加氨水,至5<pH<8.5,过滤,边搅拌边向滤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有大量沉淀生成,静置,向上层清夜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无沉淀生成,过滤、用水洗涤固体2~3次,在50℃下干燥,得到MgCO3•3H2O.
已知该溶液中pH=8.5时Mg(OH)2开始沉淀;pH=5.0时Al(OH)3沉淀完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
AFe(OH )3 胶体通电后阴极区红褐色加深Fe(OH)3胶体带正电
BAl箔插入稀HNO3无现象Al箔表面被稀HNO3 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C将过量的过氧化钠投入
滴有酚酞试液的水中
最终得红色溶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D将镁粉和铝粉的混合物加
入过量的烧碱溶液中
仍有未溶解粉末铝粉能与烧碱溶液反应,而镁粉不反应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物质的贮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液氯储存在钢瓶中B.液溴装入试剂瓶中应加少量水液封
C.固体碘保存在CCl4D.氢氟酸盛放在塑料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黑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反应:S+2KNO3+3C=K2S+N2↑+3CO2↑.设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为a mol,被2mol KNO3氧化而成的氧化产物为b mol,则a、b的值分别为(  )
A.12、2.5B.24、2.5C.12、3D.24、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