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ΔH>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C.化学键的断裂会放出能量
D.反应物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高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
乙酰水杨酸 丁香酚 肉桂酸
①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②银氨溶液 ③ 氯化铁溶液 ④ 氢氧化钠溶液
A.②与④ B.①与③ C.③与④ D.①与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多
B. 由H+(aq)+OH-(aq)===H2O(l) △H=-57.3kJ·mol-1可知,若将含1 mol CH3COOH
的稀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稀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
C.由C(石墨)== C(金刚石) △H= +1.90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D.500℃、30MPa下,将0.5mol氮气和1.5mol 氢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氨气,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38.6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对右图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a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盐桥中的阴离子向b电极移动
C.一段时间后,c电极区溶液的pH降低
D.—定时间内,向d电极区滴入黄色K3[Fe(CN)6]溶液,
可能出现Fe3[Fe(CN)6]2蓝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低碳生活是一种时尚的生活理念,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碳资源以及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的研究显得更加紧迫。
(1)活性炭可处理大气污染物NO。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NO和活性炭(无杂质),生 成气体E和F。当温度分别在T1和T2时,测得各物质平衡时物质的量如下表:
物质T/℃ n/mol T/℃ | 活性炭 | NO | E | F |
初始 | 2.030 | 0.100 | 0 | 0 |
T1 | 2.000 | 0.040 | 0.030 | 0.030 |
T2 | 2.005 | 0.050 | 0.025 | 0.025 |
① 请结合上表数据,写出NO与活性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 上述反应T1℃时的平衡常数为K1,T2℃时的平衡常数为K2。
Ⅰ.计算K1= ,
Ⅱ.根据上述信息判断,温度T1和T2的关系是(填序号)__________。
a.T1>T2 b.T1<T2 c.无法比较
(2)CO2在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来吸收,现有8.96 L CO2(标态),若用200ml 3mol/LNaOH 溶液将其恰好完全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CO2在自然界循环时可与CaCO3反应,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其Ksp=2.8×10—9。现将浓度为2×10—4mo1/L Na2CO3溶液与等体积的CaCl2溶液混合,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 。
(4)若用如右图装置,以CO2和H2为原料制备甲醇,发生
反应为 ,则b电极的电
极反应式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CCH3CH3C2H5CHCH3CH3的命名正确的是
A.2-二甲基-3-乙基丁烷
B.2,3,3-三甲基戊烷
C.2,2-二甲基-3-乙基丁烷
D.3,4,4-三甲基戊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机物A只含有C、H、O三种元素,常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16.8 g该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的气体若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100 g沉淀;若将燃烧后的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固体质量增加29.6 g;质谱图表明其相对分子质量为84,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分子中含有O—H键和位于分子端的C≡C键,核磁共振氢谱上有三个峰,峰面积之比为6∶1∶1。
(1)A的结构简式是 (羟基与碳碳三键不能连在同一个碳上)。
(2)写出A与足量溴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有机物B是A的同分异构体,1 mol B最多可与1 mol Br2加成。该有机物中所有碳原子在同一个平面,没有顺反异构现象,则B的结构简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金属与酸反应一定放出氢气 B. 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一定是阳离子
C. 电离生成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 D. 金属离子被还原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