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滴定分析法按反应类型一般可以分为__类.(  )
A.B.C.D.

分析 根据反应类型不同,滴定分析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就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其中包括酸和碱的测定,弱酸盐的测定和弱碱盐的测定.滴定反应是以质子传递反应为基础的,目前,应用此法测定钢铁中氮、硼、磷、碳、硅等;
2.氧化-还原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滴定分析的一种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是基于电子转移的反应,机理比较复杂,其中有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亚铁盐法及其他氧化还原法.目前,应用此法测定锰、铬、钒、铜、铁、硫、锡、钴等;
3.沉淀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就是利用沉淀反应进行滴定的方法.这类滴定在滴定过程中有沉淀产生,目前,应用较广的是生成难溶银盐为反应基础的沉淀滴定法,称为银量法;
4.络合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就是利用络合反应进行滴定的方法.这类滴定的最终产物是络合物,目前,应用此法测定铝、镁、锌、铅、镍等;

解答 解:分析可知滴定分析法主要有 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法、沉淀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共四种,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滴定实验的分类方法,注意知识积累,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较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动手实践:某同学做某项探究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表,表中的“实验方案”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②向新制得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向A1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填A~F)
(3)步骤②的离子方程式S2-+Cl2=S↓+2Cl-
(4)此实验的结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或金属性Na>Mg>Al,非金属性C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甲和乙均是高温陶瓷材料,硬度大、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甲、乙分别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三种短周期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甲与NaOH浓溶液共热生成气体丙和化合物丁,丙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1,在丁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溶解.Z元素的氧化物是制造光导纤维的主要材料,在1300℃~1400℃的条件下,0.1mol的X单质与4.2g的Z单质恰好反应制得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的化学式为Si3N4;丙的电子式为
(2)甲与NaOH浓溶液共热的化学方程式为AlN+NaOH+H2O$\frac{\underline{\;\;△\;\;}}{\;}$NaAlO2+NH3↑.
(3)丁溶液中通入少量CO2的离子方程式为2AlO2-+CO2+3H2O=2Al(OH)3↓+CO32-
(4)高温条件下,丙与Fe2O3反应生成Fe和X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2NH3$\frac{\underline{\;高温\;}}{\;}$2Fe+N2+3H2O,有人提出生成的产物Fe中可能还有FeO,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之(用化学方法)取样品少许,溶于足量的Cu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的滤渣溶于稀盐酸,滴加KSCN溶液无现象,再滴加氯水,若溶液呈红色,则证明有FeO生成.
(5)工业上在X单质的气氛下将Z的氧化物和焦炭加热到1400℃~1450℃的条件下以制备乙,反应中还生成一种常见的可燃性气体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iO2+2N2+6C$\frac{\underline{\;高温\;}}{\;}$Si3N4+6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混合物无论总质量或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的量都一定的是(  )
A.甲烷和甲醇B.丙醛和丙酮C.乙烯和乙炔D.乙烯和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将H2和N2按3:1(体积比)在密闭容器中混合,当该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平衡混合其中NH3的气体体积分数为17.6%,求此时H2的转化率?(要有完成的过程,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0.如图所示:

已知A、D、E、F是中学化学中常见单质,B、C是氧化物.请填空:
(1)A是Al,E是O2(填化学式);
(2)D跟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4H2O(g)$\frac{\underline{\;高温\;}}{\;}$Fe3O4+4H2
(3)C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是2Al2O3(熔融)$\frac{\underline{\;电解\;}}{\;}$4Al+3O2↑;每生成lmolA同时生成0.75molE;
(4)先将B溶于足量盐酸,再向用盐酸溶解后的溶液中通入足量Cl2,请写出此过程中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Cl2=2Fe3++2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丁烷催化裂化时碳碳键按两种方式断裂,生成两种烷烃和两种烯烃.如果丁烷的裂化率为60%,且裂化生成的两种烯烃物质的量相等,则裂化后得到的含氢质量分数最高的气体占混合气体的体积分数为(  )
A.18.75%B.30%C.15%D.2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在某弱酸HA溶液中加入NaA固体后,$\frac{c(HA)•c(O{H}^{-})}{c({A}^{-})}$减小
B.将适量CO2 通入0.1 mol•L-1Na2CO3溶液中至溶液恰好呈中性,则溶液中(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2c(CO32-)+c(HCO3-)=0.1 mol•L-1
C.常温下,0.1 mol•L-1的NH4HCO3溶液其pH=7.8,则Kb(NH3•H2O)>Ka1(H2CO3
D.已知常温低下Ksp(AgI)=2.0×10-16,在AgI悬浊液中加入少量KI粉末,AgI(s)?Ag+(aq)+I-(aq)平衡向左移动,溶液中离子的总浓度会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兴趣小组在利用图1所示装置做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中,发现开始时气泡产生速率非常慢,一段时间后速率明显加快,烧瓶内溶液呈浅蓝色并不断加深,液面上方的气体颜色也在不断加深.该小组同学拟通过实验探究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1)图1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u+8H++2NO3-(稀)═3Cu2++2NO↑+4H2O.
(2)图1中NaOH溶液能够吸收的有害气体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气体.
(3)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并设计实验探究:
Ⅰ.甲同学认为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致,故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不同时间的温度,结果如下表:
时间/min05101520253550607080
温度/℃25262626262626.527272727
结合实验目的和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温度不是反应速率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
Ⅱ.乙同学认为生成的Cu2+对反应有催化作用,为验证此假设,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铜片和稀硝酸,那么最好是在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A(填序号).
A.硝酸铜晶体    B.硝酸铜溶液    C.硫酸铜晶体    D.硫酸铜溶液
然后对比两支试管的反应,发现现象基本相同.故得出结论:Cu2+并不是反应的催化剂.
Ⅲ.丙同学根据现象推测反应过程中还有少量NO2生成,进而认为该物质对反应有催化作用,如图2所示,丙同学从a处通入该物质后,发现左管中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快于右管.小组同学得出最后结论:这种物质对铜和稀硝酸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4)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部分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Cu2+的浓度较高所致,另一部分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通入的物质.丁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证明后者的推测更为合理.(在表格中写出该同学可能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操作现象
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或向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变蓝(或绿色加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