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次磷酸(H3PO2)可发生下列反应而用于化学镀银.
4Ag++1H3PO2+2H2O-4Ag+1H3PO4+4H+
试回答下列问题:
(1)H3PO2中,P元素的化合价为+1;该反应中,H3PO2做还原剂(氧化剂、还原剂)
(2)配平离子方程式.
(3)用双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
(4)若反应中生成5.4g Ag,则转移电子个数为0.05NA
已知重水(D2O)和乙酸之间会发生氢交换:D2O+CH3COOH?CH3COOD+HDO
(5)次磷酸(H3PO2)与D2O之间也能发生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与D2O之间不能发生氢交换,从分类来看,NaH2PO2属于AC
A.正盐       B.酸式盐       C.钠盐       D.氧化物.

分析 (1)在一般的化合物中,H元素为+1价、O元素为-2价,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据此判断P元素化合价;依据磷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为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为氧化剂;
(2)反应中Ag+→Ag,化合价降1,反应中H3PO2→H3PO4,+1价的P化合价升高为磷酸分子中+5价,化合价升高4,依据得失电子守恒,原子个数守恒配平方程式;
(3)该反应中Ag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P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5价,转移电子数为4,据此解答;
(4)依据(3)可知生成4mol银,转移4mol电子;
(5)次磷酸(H3PO2)与D2O之间也能发生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与D2O之间不能发生氢交换,说明次磷酸是一元酸,则次磷酸钠是正盐.

解答 解:(1)在一般的化合物中,H元素为+1价、O元素为-2价,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P元素化合价为+1价;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是氧化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反应中H3PO2→H3PO4,磷元素化合价升高,所以H3PO2做是还原剂;
故答案为:+1;还原剂;
(2)反应中Ag+→Ag,化合价降1,反应中H3PO2→H3PO4,+1价的P化合价升高为磷酸分子中+5价,化合价升高4,要使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则Ag+系数为4,H3PO2系数为1,依据原子个数守恒,反应方程式:4Ag++H3PO2+2H2O═4Ag+H3PO4+4H+
故答案为:4;1;2;4;1;4;
(3)该反应中Ag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则氧化剂为Ag+,生成Ag为还原产物,P元素化合价由+1价变为+5价,则还原剂为H3PO2,生成H3PO4为氧化产物,转移电子数为4,用双线桥法在上式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为,故答案为:
(4)依据(3)可知生成4mol银,转移4mol电子,则若反应中生成5.4g Ag,物质的量为:$\frac{5.4g}{108g/mol}$=0.05mol,则转移电子个数为 0.05NA
故答案为:0.05NA
(5)次磷酸(H3PO2)与D2O之间也能发生氢交换,但次磷酸钠(NaH2PO2)与D2O之间不能发生氢交换,说明次磷酸是一元酸,则次磷酸钠是正盐,次磷酸钠还含有钠离子,所以还属于钠盐,
故选:AC.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为高频考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点,明确各个物理量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规则、弱电解质电离特点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A制备SO2某同学在实验时发现打开A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液体未流下,你认为原因可能是: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取下来    
(2)实验室用装置E制备Cl2其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C12↑+MnCl2+2H2O,浓盐酸的作用为:酸性、还原剂
(3)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出现的现象是:B:品红褪色D品红褪色
②停止通气后,再给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褪色的品红又恢复成红色D溶液设有恢复成红色
(4)另一个实验小组的同学认为SO2和氯水都有漂白性.二者混合后的漂白性肯定会更强.他们将制得的SO2和CI2按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结果发现褪色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请你分析该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l2+SO2+2H2O=2HCl+H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种食用精制盐包装袋上有如表说明:
产品标准GB5461
产品等级一级
配  料食盐、碘酸钾、抗结剂
碘含量(以I计)20~50mg/kg
分装时期
分装企业
(1)写出碘酸钾与碘化钾在硫酸酸化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
(2)上述反应生成的I2可用四氯化碳检验.向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加入Na2SO3稀溶液,将I2还原,以回收四氯化碳.
①Na2SO3稀溶液与I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I2+SO32-+H2O=2I-+SO42-+2H+
②某学生设计回收四氯化碳的操作为:
a.将碘的四氯化碳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
b.加入适量Na2SO3稀溶液;
c.分离出下层液体
d.将分液漏斗充分振荡后静置
其中,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abdc填序号)
(3)已知:I2+2S2O32-═2I-+S4O62-.某学生测定食用精制盐的碘含量,其步骤为:
a.准确称取wg食盐,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b.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KIO3与KI反应完全;
c.以淀粉为指示剂,逐滴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10-3mol•L-1的Na2S2O3溶液10.0mL,恰好反应完全.
①判断c中反应恰好完全依据的现象是滴最后一滴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②b中反应所产生的I2的物质的量是1.0×10-5mol.
③根据以上实验和包装袋说明,所测精制盐的碘含量是$\frac{423}{w}$mg/kg.(以含w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一定量CO2通入某浓度的NaOH溶液中,反应后得到溶液A,向A溶液中逐滴滴入某浓度稀盐酸,加入V(HCl)与生成n(CO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入的CO2气体为11.2 LB.A溶液中n(NaHCO3)=2n(Na2CO3
C.A溶液中既含NaOH,又含Na2CO3D.A溶液中一定只有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SO2、NO是大气污染物.吸收SO2 和NO,获得Na2S2O4和NH4NO3产品的流程图如下(Ce为铈元素):

(1)装置Ⅰ中生成HSO3-的离子方程式为SO2+OH-=HSO3-
(2)含硫各微粒(H2SO3、HSO3-和SO32-)存在于S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液中,它们的物质的量分数X(i)与溶液pH 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填字母序号).
a.pH=8时,溶液中c(HSO3-)<c(SO32-
b.pH=7时,溶液中c(Na+)=c(HSO3-)+c(SO32-
c.为获得尽可能纯的NaHSO3,可将溶液的pH控制在4~5左右
②向pH=5的NaHSO3溶液中滴加一定浓度的CaCl2溶液,溶液中出现浑浊,pH降为2,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pH降低的原因:HSO3-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SO3-?SO32-+H+,加CaCl2溶液后,Ca2++SO32-=CaSO3↓使电离平衡右移,c(H+)增大.
(3)装置Ⅱ中酸性条件下NO被Ce4+氧化的产物主要是NO3-、NO2-,写出生成NO3-时的离子方程式NO+2H2O+3Ce4+=3Ce3++NO3-+4H+
(4)装置Ⅲ的作用之一是再生Ce4+,同时获得副产品Na2S2O4,其原理如图2所示.
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4H++4e-=S2O32-+3H2O.
②生成Ce4+从电解槽的a(填字母序号)口流出.
(5)从氧化池Ⅳ中得到的粗产品NH4NO3的实验操作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标况下,若V L尾气(设气体体积分数:NO为a%、SO2为b%、CO2为c%)经上述流程变化后最终获得m g NH4NO3,则尾气中NO的利用率为$\frac{28m}{a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7.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图:
根据要求回答:
(1)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流速度;②均匀混合气体;③干燥气体.
(2)设$\frac{V(C{l}_{2})}{V(C{H}_{4})}$=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x值应≥4.
(3)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能吸收过量的氯气.写出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I-=2Cl-+I2
(4)E装置的作用是CD(填序号).
A.收集气体B.吸收氯气C.防止倒吸D.吸收氯化氢
(5)E装置除生成盐酸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分液.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其尾气主要成分为AB(填序号).
A.CH4B.CH3ClC.CHCl3D.CCl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T1 K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g),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如表(表中t2>t1)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反应时间/minn(CO)/moln(H2O)/mol
02.003.00
t10.80
t21.80
A.用H2表示反应在t1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frac{0.60}{t_1}$mol•L-1•min-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t1时向容器中充入3.00 mol N2,达到平衡时,n(CO2)=1.20 mol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在t2 min时向容器中再通入1.00 mol C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的转化率将增大
D.温度升至T2 K,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70,则正反应的△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G是合成双酚A的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关于G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6H10B.是乙烯的同系物
C.可以发生加成反应D.难溶于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