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已知:CH3CH2OH+NaBr+H2SO4(浓) CH3CH2Br+NaHSO4+H2O。实验室制备溴乙烷(沸点为38.4℃)的装置和步骤如下:
①按下图所示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向U形管和大烧杯里加入冰水;②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mL95%乙醇、28mL浓硫酸,然后加入研细的13g溴化钠和几粒碎瓷片;③小火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1)反应时若温度过高可看到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该气体的化学式为 。
(2)为了更好的控制反应温度,除用图示的小火加热,更好的加热方式是____ ______。
(3)反应结束后,U形管中粗制的溴乙烷呈棕黄色。将U形管中的混合物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取下层液体。为了除去其中的杂质,可选择下列试剂中的 (填序号)。
A.Na2SO3溶液 B.H2O C.NaOH溶液 D.CCl4
(4)要进一步制得纯净的C2H5Br,可再用水洗,然后加入无水CaCl2干燥,再进行 (填操作名称)。
(5)下列几项实验步骤,可用于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取少量溴乙烷,然后 (填序号)。
①加入AgNO3溶液 ②加入稀HNO3酸化③冷却④加热⑤加入NaOH溶液上述实验过程中C2H5Br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
【答案】
(1)Br2;(2)水浴加热;(3)A;(4)蒸馏;
(5)⑤④③②① CH3CH2Br+NaOH rCH3CH2OH+NaBr
【解析】
试题分析:(1)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会有溴生成,化学式为Br2,故答案为:Br2;
(2)由于溴乙烷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溴乙烷应该在下层;粗制的C2H5Br呈棕黄色,说明含有单质溴杂质,则A.Na2SO3与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a2SO3可除去溴,故A正确;B.溴在溴乙烷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加水难以除去溴乙烷中的溴,故B错误;C.碳酸钠溶液显示碱性,可以除去杂质溴,故C错误;D.溴和溴乙烷都能溶于四氯化碳,不能将二者分离,故D错误,故答案为:下层;A;
(3)溴乙烷的沸点是38.4℃,故采用蒸馏操作分离,故答案为:蒸馏;
(4)检验溴乙烷中溴元素,应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最后加入硝酸酸化,加入硝酸银,观察是否有黄色沉淀生成,所以操作顺序为⑤④③②①;有溴乙烷参加的主要反应是溴乙烷和强碱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CH3CH2Br+NaOHCH3CH2OH+NaBr,故答案为:④①⑤③②;CH3CH2Br+NaOHCH3CH2OH+NaBr。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液氨汽化时能吸收大量的热,故可用作制冷剂
B. SO2能漂白纸浆等,故可广泛用于食品的漂白
C.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烧菜时可加入适量
D. 氢氟酸可用于雕刻玻璃制品,这是利用酸的通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在研究前18号元素时发现,可以将它们排成如图所示的“蜗牛”形状,图中每个“ · ”代表一种元素,其中O点代表氢元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离O点越远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
B. 虚线相连的元素处于同一族,A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ⅥA族
C. B元素是图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 B、C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以相互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井水冒泡、有异味和变浑浊是地震的常见征兆,其中可能涉及地下硫铁矿(FeS2)发生的反应:FeS2+H2O===Q+S+H2S↑ (已配平),则物质Q是
A. Fe2O3 B. FeO C. Fe(OH)2 D. Fe(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50 mL 1.0 mol/LNaCl溶液和50mL,0.5 mol/L CaCl2溶液混合后,若溶液的体积变为二者体积之和,则混合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1 mol /L B. 0.55 mol /L C. 0.67 mol /L D. 2 mol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 分液漏斗和容量瓶在使用前都要检漏
B. 做过碘升华实验的试管可先用酒精清洗,再用水清洗
C. 可用去锈细铁丝或铂丝进行焰色反应实验
D. 红外光谱仪可用来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应用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碳酸氢钠用于焙制糕点
B. 用铁制容器盛装浓硝酸
C. 用二氧化硅制作光导纤维
D. 肥皂水作蚊虫叮咬处的清洗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