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 2Fe3+ +2I- =2Fe2+ +I2 2Fe2+ +Cl2 =2Fe3+ +2Cl-
则有关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Cl->Fe2+>I- B. Fe2+>I->Cl-
C.I->Fe2+>Cl- D.Fe2+>Cl->I-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在25℃的水溶液中,AgX、AgY、AgZ均难溶于水,且Ksp(AgX)= 1.8×10-10,Ksp(AgY)= 1.0×10-12,Ksp(AgZ)= 8.7×10-17;
(1)根据以上信息,判断AgX、AgY、AgZ三者的溶解度(已被溶解的溶质的物质的量/1L溶液)S(AgX)、S(AgY)、S(AgZ)的大小顺序为:
(2)若向AgY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AgX固体,则c(Y-)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25℃时,若取0.188g的AgY(相对分子质量188)固体放入100mL水中(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溶液中c(Y-)= mol/L
(4)①由上述Ksp判断,在上述(3)的体系中,能否实现AgY向AgZ的转化,并简述理由:
② 在上述(3)的体系中,能否实现AgY向AgX的转化?
请通过计算,简述能否实现转化的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H—H键能为436 KJ/mol,H—N键能为391KJ/mol,根据化学方程式
N2 + 3H2 = 2NH3 ΔH=—92.4 KJ/mol,则N≡N键的键能是 ( )
A.431 KJ/mol B.946 KJ/mol C.649 KJ/mol D.869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2Ag+(aq)+Cu(s)===Cu2+(aq)+2Ag(s)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电极X的材料是______;电解质溶液Y是______;
(2)银电极为电池的______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X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化氢的转化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由硫化氢获得硫单质有多种方法。(1)将烧碱吸收H2S后的溶液加入到如题20图—1所示的电解池的阳极区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阳极区发生如下反应:S2-—2e-S
(n—1)S+ S2-Sn2-
①写出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电解后阳极区的溶液用稀硫酸酸化得到硫单质,其离子方程式可写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学反应中,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2FeCl3+Cu=2FeCl2+CuCl2 B.
C.4Fe(OH)2+O2+2H2O= 4Fe(OH)3 D.CaCO3+2HCl=CaCl2+H2O+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有单质参加或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B.氧化还原的本质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C.失电子的反应物在反应中作氧化剂,反应中被还原
D.金属单质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作还原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铜在常温下能被稀硝酸溶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⑴用双线桥法分析上述反应(只需标出电子得失的方向和数目)
⑵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 ,氧化产物是 。硝酸没有全部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参加氧化还原反应的硝酸占总硝酸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冶炼金属一般有下列四种方法:①焦炭法;②水煤气(或氢气,或一氧化碳)法;③活泼金属置换法;④电解法。四种方法在工业上均有应用。古代有(Ⅰ)火烧孔雀石炼铜;(Ⅱ)湿法炼铜;现代有(Ⅲ)铝热法炼铬;(Ⅳ)从光卤石中炼镁,对它们的冶炼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Ⅰ)用① B.(Ⅱ)用② C.(Ⅲ)用③ D.(Ⅳ)用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H2O中约含有6.02×1023个H B.1molCH4的体积约为22.4L
C.CO2的摩尔质量为44g D.1molNaOH质量是40g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