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对气体的转化与吸收的研究,有着实际意义.
(1)一定条件下,工业上可用CO或CO2与H2反应生成可再生能源甲醇,反应如下:
3H2+CO2(g)?CH3OH(g)+H2O(g)△H1=-49.0kJ/mol   K1(Ⅰ)
2H2(g)+CO(g)?CH3OH(g)△H2=-90.8kJ/mol  K2(Ⅱ)
则CO(g)+H2O(g)?CO2(g)+H2(g)的△H3-41.8kJ/mol和K3=$\frac{{K}_{2}}{{K}_{1}}$(用K1和K2表示)
(2)在一定温度下,将0.2mol CO2和0.8mol H2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合成CH2OH(g).5min达到平衡时c(H2O)=0.025mol/L,则5min内v(H2)=0.015mol/(L•min).下图图象正确且能表明该反应在第5min时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是b.

若改变某一条件,达到新平衡后CO2的浓度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
a.逆反应速率一定增大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平衡常数不变或减小d.CO2的物质的量可能减小
(3)反应II可在高温时以ZnO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实践证明反应体系中含少量的CO2有利于维持ZnO的量不变,原因是ZnO+CO?Zn+CO2,体系中有二氧化碳可以抑制Zn被还原(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并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已知高温下ZnO可与C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实验室里C12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室温下,若将一定量的C12缓缓通入0.2mol/L 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得溶液A,反应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frac{c(Cl{O}^{-})}{c(HClO)}$变小.溶液B为0.05mol/L的(NH42SO4溶液,则A、B两溶液中c(ClO-),c(Cl-),c(NH4+),c(SO42-)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Cl-)>c(NH4+)>c(ClO-)>c(SO42-)(已知:室温下HClO的电离常数Ka=3.2×10-8,NH3•H2O的电离常数Kb=1.78×10-5).

分析 (1)根据盖斯定律,(Ⅱ)-(Ⅰ)可得:CO(g)+H2O(g)?CO2(g)+H2(g),据此计算出△H3和K3
(2)根据v=$\frac{△c}{△t}$计算出水的平均反应速率,然后根据化学计量数关系计算出氢气的反应速率;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结合题中数据判断各图象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3)在加热条件下CO能还原ZnO使其减少,因此反应体系中含有少量二氧化有利于抑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维持ZnO的量不变;
(4)随着氯气的通入,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逐渐减小,则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根据水的离子积可知$\frac{c(Cl{O}^{-})}{c(HClO)}$=$\frac{{K}_{a}}{c({H}^{+})}$,结合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判断其比值变化;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不水解,根据题中数据计算出溶液中二者浓度,由于次氯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小,则二者浓度都大于硫酸根离子浓度;再结合次氯酸和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常数判断铵根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从而得出各离子浓度大小.

解答 解:(1)3H2+CO2(g)?CH3OH(g)+H2O(g)△H1=-49.0kJ/mol   K1(Ⅰ)
2H2(g)+CO(g)?CH3OH(g)△H2=-90.8kJ/mol  K2(Ⅱ)
根据盖斯定律,(Ⅱ)-(Ⅰ)可得:CO(g)+H2O(g)?CO2(g)+H2(g)的△H3=-90.8kJ/mol-(-49.0kJ/mol)=-41.8kJ/mol;
由于(Ⅱ)-(Ⅰ)可得CO(g)+H2O(g)?CO2(g)+H2(g),则K3=$\frac{{K}_{2}}{{K}_{1}}$,
故答案为:-41.8;$\frac{{K}_{2}}{{K}_{1}}$;
(2)在一定温度下,将0.2mol CO2和0.8mol H2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合成CH2OH(g),5min达到平衡时c(H2O)=0.025mol/L,则5min内水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H2O)=$\frac{0.025mol/L}{5min}$=0.005mol/(L•min),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则5min内v(H2)=3v(H2O)=0.015mol/(L•min);
a.反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和容器的容积不变,则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密度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故a错误;
b.反应前后都是气体,则反应过程中气体的质量不变,该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根据M=$\frac{m}{n}$可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始终变化,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根据图象B可知,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达到平衡状态时,水的物质的量为:0.025mol/L×2L=0.05L,根据反应可知,消耗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所以达到平衡状态时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2mol-0.05mol=0.15mol,而图象中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实际不相符,故c错误;
d.该反应过程中焓变始终不变,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根据分析可知,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为b;
若改变某一条件,达到新平衡后CO2的浓度增大,
a.逆反应速率一定增大: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如果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着逆向移动,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故a错误;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平衡向着正向移动,而得到平衡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故b错误;
c.平衡常数不变或减小:如果不改变温度,如:增大二氧化碳的浓度,则平衡常数不变;无关升高温度,平衡存在逆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减小,故c正确;
d.CO2的物质的量可能减小:如果增大压强,即缩小容器容积,则平衡向着正向移动,但达到平衡时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减小,故d正确;
故答案为:0.015;b;cd;
(3)在加热条件下CO能还原ZnO使其减少,因此反应体系中含有少量二氧化有利于抑制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维持Cu2O的量不变,反应方程式为:ZnO+CO?Zn+CO2
故答案为:ZnO+CO?Zn+CO2,体系中有二氧化碳可以抑制Zn被还原;
(4)实验室里C12可用NaOH溶液来吸收,室温下,若将一定量的C12缓缓通入0.2mol/L NaOH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得溶液A,由于反应过程中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且反应后生成强碱弱酸盐次氯酸,促进了水的电离,则水的电离程度变大;根据次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可知,$\frac{c(Cl{O}^{-})}{c(HClO)}$=$\frac{{K}_{a}}{c({H}^{+})}$,随着氯气的通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加,而次氯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不变,则该比值逐渐变小;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不水解,则c(Cl-)=0.1mol/L、c(SO42-
=0.05mol/L;由于次氯酸根离子和铵根离子水解程度减小,二者浓度都接近0.1mol/L,则硫酸根离子浓度最小;根据“室温下HClO的电离常数Ka=3.2×10-8,NH3•H2O的电离常数Kb=1.78×10-5”可知,铵根离子的水解程度需要次氯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则溶液中c(ClO-)<c(NH4+),所以四种离子浓度大小为:c(Cl-)>c(NH4+)>c(ClO-)>c(SO42-),
故答案为:变大;变小;c(Cl-)>c(NH4+)>c(ClO-)>c(SO42-).

点评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平衡及其影响、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知识,题目难度较大,试题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的常用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图中 A、B、C、D、E均为有机化合物.已知:C能跟NaHCO3发生反应,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相等,且E为无支链的化合物.

根据图回答问题:
(1)已知E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2,其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8.8%、9.8%,其余为氧,C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羧基;化合物B不能发生的反应是(填字母序号):e
a.加成反应b.取代反应c.消去反应
d.酯化反应e.水解反应f.置换反应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H3CH2CH2OH$?_{△}^{浓硫酸}$CH3COOCH2CH2CH3+H2O.
(3)反应②实验中加热的目的是:加快反应速率;及时将产物乙酸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丙酯的方向移动..
(4)A的结构简式是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的B的同分异构体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Ⅰ.含有间二取代苯环结构Ⅱ.不属于芳香酸形成的酯
Ⅲ.与 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下面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请你参与并协助他们完成相关实验任务.

【实验原理】该反应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甲、乙、丙三位同学均采取乙醇、乙酸与浓硫酸混合共热的方法制取乙酸乙酯,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水剂、催化剂.
【装置设计】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列三套实验装置:
甲、乙两同学设计的装置中,正确的是乙(选填“甲”或“乙”);丙同学将玻璃管改成了球形干燥管,除起冷凝作用外,另一重要作用是防止倒吸.
【实验步骤】
(1)按我选择的装置组装仪器,在试管中先加入3mL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mL冰醋酸;
(2)将试管固定在铁架上;
(3)在试管②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a2CO3溶液;
(4)用酒精灯对试管①加热;
(5)当观察到试管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问题讨论】
a.步骤(1)中加入的乙醇比乙酸多目的是促进乙酸转化,有利于生成乙酸乙酯.
b.试管②中饱和Na2CO3的作用是
①吸收乙醇②除去乙酸③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
c.从试管②中分离出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名称是分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将等物质的量的X、Y气体充入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并达到平衡:X(g)+Y(g)???2M(s)+2Z(g)△H<0.若改变某个条件并维持新条件直至达到新平衡,下表中关于新平衡与原平衡的比较,正确的是(  )
 改变的条件正、逆反应速率变化新平衡与原平衡比较
A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量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量X的体积分数增大
B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Z的浓度不变
C减小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Y的体积分数变大
D充入一定
量的Z
逆反应速率增大X的体积分数变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说法或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A.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p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
B.核外电子排布由1s22s22p63s1-→1s22s22p6 的变化需要吸收能量
C.因氧元素电负性比氮元素大,故氧原子第一电离能比氮原子第一电离能大
D.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Cu在周期表中属于s区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下列与碳酸钠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2CO3的稳定性介于Na2CO3•10H2O和NaHCO3之间
B.“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NaHCO3
C.可用盐酸鉴别Na2CO3 和NaHCO3固体
D.纯碱有时可代替烧碱使用,比如溶解石英、吸收氯气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发射的“嫦娥三号”卫星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只要符合限量,“食用色素”“碘元素”、“亚硝酸盐”可以作为某些食品的添加剂
C.氢氧化铁溶胶、水玻璃、淀粉溶液均具有丁达尔效应
D.“地沟油”经过加工处理后,可以用来制肥皂和生物柴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I.实验室从含碘废液(除H2O外,含有CCl4、I2、I-等)中回收碘,其实验过程如下:

(1)向含碘废液中加入稍过量的Na2SO3溶液,将废液中的I2还原为I-,其离子方程式为SO32-+I2+H2O=2I-+SO42-+2H+;该操作将I2还原为I-的目的是使CCl4中的碘进入水层.
(2)操作X的名称为分液.
(3)氧化时,在三颈瓶中将含I-的水溶液用盐酸调至pH约为2,缓慢通入Cl2,在400C左右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控制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原因是使氯气在溶液中有较大的溶解度(或防止碘升华或防止碘进一步被氧化);锥形瓶里盛放的溶液为NaOH溶液.
Ⅱ.用化学方法测定微量碘化物时,必须利用“化学放大”反应将碘的量“放大”,然后再进行测定.下面是“化学放大”反应的实验步骤:
①向含微量I-并且呈中性或弱酸性溶液里加入溴水,将I-完全氧化成IO3-,煮沸去掉过量的Br2
②向由①制得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酸性KI溶液,振荡使反应进行完全;
③在②得到的水溶液中加入足量的CCl4,振荡,把生成的I2从水溶液里全部转移到CCl4 中,用分液漏斗分液去掉水层;
④向③得到的CCl4层加入肼(即联氨H2N-NH2)的水溶液,振荡,使I2完全以I-形式从CCl4层进入水层,用分液漏斗分液去掉CCl4层.
经过以上四步得到的水溶液里,含有通过反应而“放大”了的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步骤②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若忽略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损失,经过一次“化学放大”的溶液里,I-的量是原溶液里I-的量的6倍.经过n次“化学放大”的溶液里,I-的量是原溶液里的量的6n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构造原理”是所有原子随原子序数递增,核外电子排布遵循的规律
②4s轨道的能量一定比3d轨道的能量低
③同一电子层中三个p轨道的能量一定相等
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为总原则.
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