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化学实验小组拟探究改进Fe(OH)2的制取方法。
方案1:
①实验药品:FeS固体、稀硫酸溶液、NaHCO3溶液;
②实验装置如图1。
方案2:
①取一只试管,向其中加入一粒NaOH固体,再加入约2mL新制的FeSO4溶液;
②将试管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对着有NaOH颗粒的部位小心加热(不能使液体剧烈沸腾)。使沉淀自下至上慢慢增多,观察下部沉淀颜色。
方案3:
①先在试管中滴入2~3 mL液体石蜡;
②用胶头滴管小心往试管底部注入4~5 mL新制的FeSO4溶液;
③再往试管中投入1粒绿豆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反应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1”中,后加入试管中的液体是______,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
(2)“方案2”中,对着有NaOH颗粒的部位小心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
(3)“方案2”的沉淀中,上层沉淀的颜色是________,下层沉淀的颜色是________,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4)“方案3”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5)“方案3”的实验过程中间断性的出现白色沉淀,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NaHCO3溶液 吸收H2S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加热可破坏NaOH固体表面Fe(OH)2沉淀的包裹,使反应继续进行 灰绿色 白色 上层沉淀吸收水中溶解的O2转化为灰绿色的胶状物,达到保护下层白色Fe(OH)2沉淀的目的 2Na+2H2O+FeSO4=Fe(OH)2↓+Na2SO4+H2↑ 金属钠在液体石蜡中慢慢下沉,一旦与FeSO4溶液接触,就放出大量气泡,随后迅速上浮,脱离溶液进入石蜡层,导致钠与硫酸亚铁溶液间断性接触
【解析】
(1)根据FeS与硫酸反应产生Fe2+,然后向溶液中加入NaHC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Fe(OH)2沉淀和CO2气体;NaOH是碱,能够与酸性气体发生反应。
(2)(3)FeSO4与NaOH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Fe(OH)2沉淀,固体导热性差,升高温度可破坏保护层;Fe(OH)2容易被O2氧化产生Fe(OH)3;根据物质成分分析、判断实验现象;
(4)(5)液体石蜡可以隔绝空气,Na与溶液中的水反应产生NaOH,NaOH与FeSO4反应产生Fe(OH)2白色沉淀。
(1)将FeS放入试管中,通过分液漏斗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发生反应:FeS+H2SO4=FeSO4+H2S↑,待溶液中固体几乎反应完全时,向其中加入NaHCO3溶液,与过量硫酸反应: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过量的NaHCO3溶液与溶液中Fe2+反应产生Fe(OH)2沉淀和CO2气体,CO2气体可以防止空气中的O2进入到反应装置,可以较长时间观察到Fe(OH)2白色沉淀;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H2S气体,防止污染空气;
(2) “方案2”中,对着有NaOH颗粒的部位小心加热的目的是可破坏NaOH固体表面Fe(OH)2沉淀的包裹,使反应继续进行;
(3)加热时NaOH固体上升,与溶液中的FeSO4溶液发生反应:FeSO4+2NaOH=Na2SO4+Fe(OH)2↓,由于上层液体中含有溶解在其中的O2,又会发生反应:4Fe(OH)2+O2+2H2O=4Fe(OH)3,因此会看到上层沉淀由白色变为灰绿色,下层沉淀为白色;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上层沉淀吸收水中溶解的O2转化为灰绿色的胶状物,达到保护下层白色Fe(OH)2沉淀的目的;
(4) “方案3”中Na与溶液中的H2O反应产生NaOH、H2,NaOH与溶液中的溶质FeSO4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Fe(OH)2白色沉淀和Na2SO4,反应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FeSO4=Fe(OH)2↓+Na2SO4+H2↑;
(5) “方案3”的实验过程中间断性的出现白色沉淀,其原因是金属钠在液体石蜡中慢慢下沉,一旦与FeSO4溶液接触,就放出大量气泡,随后迅速上浮,脱离溶液进入石蜡层,导致钠与硫酸亚铁溶液间断性接触。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该电池的构造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A.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
B.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C.正极的电极反应为O2+2H2O+2e﹣═4OH﹣
D.负极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利用硫酸渣(主要含Fe2O3、FeO,杂质为Al2O3和SiO2等)生产铁基颜料铁黄(FeOOH)的制备流程如下:
(1)“酸溶”时,Fe2O3与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滤渣Ⅰ的主要成分是FeS2、S和________(填化学式);Fe3+被FeS2还原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氧化”中,生成FeOOH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滤液Ⅱ中溶质是Al2(SO4)3和________(填化学式):“洗涤”时,检验铁黄表面已洗涤干净的操作是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 )
A.在相同条件下,1mol与1mol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的能量
B.1mol与1mol 反应生成2 mol液态HF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该反应的逆反应是放热反应
D.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可用下图来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2S粗品含有杂质,其纯化、含量测定方法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粗品经水浸、过滤、__________________、洗涤、干燥等操作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得到较纯的Na2S固体。
(2)国标中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Na2S样品溶液中Na2CO3的百分含量(实验前,吸收管1、吸收管2、参比管中均装入组成相同的乙醇、丙酮混合溶液,该溶液吸收CO2后,颜色发生改变) 。
(步骤一)标定KOH标准溶液
准确称取w g邻苯二甲酸氢钾(KC8H5O4,摩尔质量为M g/mol)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2滴指示剂,用待标定的KOH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v mL KOH溶液。
①标定过程中应该选用的指示剂名称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已知邻苯二甲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a1=1.1×10-3,Ka2=4.0×10-6)
②KOH溶液的准确浓度为_____mol/L(用含M、v、w的代数式表示)
(步骤二)往三颈烧瓶中先后加入100mL 样品溶液、15 ml过氧化氢溶液(足量),连接好装置,加热并打开抽气装置;
(步骤三)上述反应完成后,从滴液漏斗中慢慢加入足量稀硫酸溶液,充分反应;
(步骤四)用装置6中的KOH标准溶液滴定吸收管1中的溶液至与参比管中溶液相同的颜色,3 min内不变色为终点。
③过氧化氢的作用是______;碱石棉的作用是__________;
④如果抽气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测定结果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⑤若步骤三中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现象),说明实验失败,必须重新测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如图所示的三个容积相同的容器①②③中进行如下反应:3A(g)+B(g) 2C(g) ΔH<0,若起始温度相同,分别向三个容器中通入3 mol A和1 mol B,则达到平衡时各容器中C物质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A. ③②①B. ③①②C. ①②③D. ②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烯烃的结构简式为:,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将其命名为:2-甲基-4-乙基-4-戊烯;2-异丁基-1-丁烯;2,4-二甲基-3-己烯;4-甲基-2-乙基-1-戊烯,下面对4位同学的命名判断正确的是
A. 甲的命名主链选择是错误的
B. 乙的命名对主链碳原子的编号是错误的
C. 丙的命名主链选择是正确的
D. 丁的命名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操作得到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在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 | 溶液褪色 | BaCl2溶液显酸性 |
B | 向25mL沸水中滴加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 | 生成红褐色沉淀 | 制得Fe(OH)3胶体 |
C | 向H2S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 生成蓝色沉淀 | H2S酸性比H2SO4强 |
D | 向两支盛有KI3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 | 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 | KI3溶液中存在I2和I-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四种有机化合物:
甲: 乙: 丙: 丁:
试回答:
(1)甲、乙、丁都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四种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填编号,下同)。
(2)1 mol甲、乙、丁分别与足量Na反应,生成H2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
(3)丁与醋酸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的酯有__________种。
(4)①写出甲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乙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