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NaHCO3样品中可能含有Na2O2.某学校甲、乙两组同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该样品进行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l)甲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①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②先连接装置I与装置Ⅲ,打开装置Ⅲ中的止水夹丙,再缓缓地打开装置I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待装置Ⅲ中左侧气体为无色时,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关闭装置Ⅲ中的止水夹丙,并取下装置Ⅲ.装置Ⅲ的作用是收集NO,并除去NO中混有的二氧化氮,装置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装置Ⅲ中U形管中的膨大结构的作用是防止气流过快时液体被排出.
③打开装置Ⅱ中的两个止水夹,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然后从a端向装置Ⅱ中通人氮气,一段时间后,关闭两个止水夹;然后将装置Ⅱ中的b端与装置Ⅲ连接,打开止水夹乙和止水夹丙,再慢慢打开装置Ⅱ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在装置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左侧管内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说明NaHCO3样品中含有Na2O2
(2)乙组同学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加热样品的过程中,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有气泡产生,但始终未出现浑浊,该组同学得出结论:样品中NaHCO3和Na2O2的物质的量关系存在n(NaHCO3):n(Na2O2)≤2.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4NaHCO3+2Na2O2$\frac{\underline{\;\;△\;\;}}{\;}$4Na2CO3+2H2O+O2↑(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
(3)置于空气中的Na2O2变质,请设计实验证明其变质后的固体物质含有Na2CO3
①方法一: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方法二:将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无明显现象,一定时间后有气体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 (1)①仪器A为锥形瓶;
②利用I装置制备NO,Ⅱ装置中生成的气体与NO作用,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是否含有过氧化钠,由于装置中含有空气,会与NO反应生成二氧化氮,Ⅲ是收集NO,并除去NO中混有的二氧化氮,Ⅱ中通入氮气排尽装置中空气,装置Ⅲ中U形管中的膨大结构可以防止气流过快时液体被排出;
③若含有过氧化钠,Ⅱ中会反应生成氧气,氧气与NO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
(2)碳酸氢钠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水蒸汽与过氧化钠反应,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可以看做二氧化碳先与过氧化钠反应,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有气泡产生,但始终未出现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即碳元素全部存在于碳酸钠中,假设碳酸氢钠与过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碳酸钠,根据碳酸钠中Na、C原子说明之比为2:1,可知碳酸氢钠与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反应还生成水与氧气,结合原子守恒配平;
(3)利用检验碳酸根方法判断变质后的固体物质含有Na2CO3

解答 解:(1)①由仪器结构特征,可知仪器A为锥形瓶,故答案为:锥形瓶;
②利用I装置制备NO,Ⅱ装置中生成的气体与NO作用,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是否含有过氧化钠,由于装置中含有空气,会与NO反应生成二氧化氮,Ⅲ是收集NO,并除去NO中混有的二氧化氮,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Ⅱ中通入氮气排尽装置中空气,装置Ⅲ中U形管中的膨大结构可以防止气流过快时液体被排出,
故答案为:收集NO,并除去NO中混有的二氧化氮;3NO2+H2O=2HNO3+NO;防止气流过快时液体被排出;
③若含有过氧化钠,Ⅱ中会反应生成氧气,氧气与NO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在装置Ⅲ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左侧管内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故答案为:左侧管内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2)碳酸氢钠分解得到二氧化碳、水蒸汽与过氧化钠反应,由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可以看做二氧化碳先与过氧化钠反应,新制的澄清石灰水中有气泡产生,但始终未出现浑浊,说明没有二氧化碳生成,即碳元素全部存在于碳酸钠中,假设碳酸氢钠与过氧化钠恰好反应生成碳酸钠,根据碳酸钠中Na、C原子说明之比为2:1,可知碳酸氢钠与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反应还生成水与氧气,反应方程式为:4NaHCO3+2Na2O2$\frac{\underline{\;\;△\;\;}}{\;}$4Na2CO3+2H2O+O2↑,n(NaHCO3):n(Na2O2)≤2时没有二氧化碳生成,
故答案为:4NaHCO3+2Na2O2$\frac{\underline{\;\;△\;\;}}{\;}$4Na2CO3+2H2O+O2↑;
(3)设计实验证明其变质后的固体物质含有Na2CO3
方法一: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方法二:将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无明显现象,一定时间后有气体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故答案为:将样品配制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样品配成溶液,向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无明显现象,一定时间后有气体产生,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产生.

点评 本题考查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物质检验方案设计,关键是对原理的理解,题目综合较大,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某同学按下述操作配制100  mL 0.20  mol•L-1Na2SO4溶液,请回答有关问题.
(1)实验步骤有关问题
①计算所需Na2SO4的质量需要称量Na2SO4的质量为2.8g
②称量Na2SO4固体称量需要用到的主要仪器是:托盘天平
③将Na2SO4加入100mL烧杯中,并加入适量水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冷却至室温
④将烧杯中溶液转移至仪器A中(已检查不漏水)
仪器A是100mL容量瓶;
⑤洗涤烧杯,转移,定容
⑥摇匀、装瓶、贴上标签
(2)取出该Na2SO4溶液10mL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4mol/L.
(3)在实验中,以下操作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是C.
A.没有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B.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C.转移前没有将使用的容量瓶烘干
D.定容摇匀后,发现凹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4)请写出检验溶液中的SO42-的具体操作:取少量待测液,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完成下列反应离子方程式
①在液氨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放出气体2Na+2NH3=H2↑+2NaNH2
②NaNH2溶于水的反应NH2-+H2O=OH-+NH3↑.
③类似于“H++OH-=H2O”的反应NH2-+NH4+=2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写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离子结构示意图以及粒子半径大小比较
(1)Al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ⅢA族;S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ⅥA族.
(2)S2-电子式
(3)粒子半径比较:Mg2+<O2-,Mg2+<Ca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下列微粒中,①NaF、②H2O2、③NH4Cl、④O2、⑤KOH、⑥CO2、⑦CCl4、⑧MgCl2、⑨Br2⑩Ne,即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物质是②,既含有共价键又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是③⑤.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①③⑤⑧.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②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关于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HF的电子式:
B.H、D、T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
C.K+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D.溴化钠的电子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短周期元素R、T、Q、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族序数相等.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R>Q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W
C.原子半径:T>Q>R
D.R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显酸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可在一分钟内完成充放电的超常性能铝离子电池,充放电时AlCl4-和Al2Cl7-两种离子在Al电极上相互转化,其它离子不参与电极反应,其放电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有机阳离子向铝电极方向移动
B.充电时,铝电极连接外加电源的正极,石墨电极连接外加电源的负极
C.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为:Al-3e-+7AlCl4-=4Al2Cl7-
D.该电池的工作原理为:3Cn+4Al2Cl7-$?_{充电}^{放电}$3CnAlCl4+Al+AlCl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备、干燥、收集气体及进行尾气处理的常见仪器装置.

Ⅰ.实验室制取NH3、O2均可选用C或G.
(1)若用G制取O2,分液漏斗中盛装是H2O,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2O2+2H2O=4NaOH+O2↑;
(2)若用C制取NH3,则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2NH4Cl$\frac{\underline{\;\;△\;\;}}{\;}$CaCl2+2H2O+2NH3↑.
(3)选用适当的装置(可重复选用),制取、收集一瓶干燥的NH3,并吸收多余气体以防污染环境.则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d→j,k→f,e→j,k→m.
Ⅱ.已知强酸可以制取弱酸.
(4)请选用适当的装置(可重复选用),验证酸性:HCl>H2CO3>H2SiO3.请将所选装置的编号(如A、B、C等)和装置中的试剂按连接顺序填入下表(可以不填满,但不能增加).
装置编号   
装置中的试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