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元素周期律.
(Ⅰ)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案一:学生甲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
方案二:学生乙用稀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学生乙在实验中取了一段黑色的镁带,投入稀盐酸中,现象不十分明显,请分析原因未除去镁表面的氧化膜.
(2)学生丙另辟蹊径,不用镁、铝的单质,而用镁、铝的可溶盐及一些其它化学试剂,进行实验也得出正确的结论,简述学生丙用的是什么方法?取镁、铝的可溶盐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过量碱液可使生成的Al(OH)3溶解,而Mg(OH)2则不溶.
(Ⅱ)学生丁设计了下图装置以验证氮、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他设计的实验可直接证明三种酸的酸性强弱,已知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B是不溶于水的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1)写出所选用物质的化学式:B:CaCO3
(2)写出烧杯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2+SiO32-+H2O=H2SiO3↓+CO32-或:2CO2+SiO32-+2H2O=H2SiO3↓+2HCO3-
(3)该实验有何不足之处?未除去CO2气体中的硝酸.

分析 (Ⅰ)(1)根据生成气体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性强弱,镁条表面有氧化镁,反应现象不明显;
(2)根据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是否溶于强碱设计;
(Ⅱ)(1)利用强酸制备弱酸进行,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为硝酸;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则B为碳酸钙、C为硅酸钠;
(2)烧杯中二氧化碳与硅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硅酸和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3)硝酸易挥发,制备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硝酸,干扰了检验结果.

解答 解:(Ⅰ)(1)根据生成气体的剧烈程度判断金属性强弱,镁条表面有氧化镁,未除去镁表面的氧化膜,反应现象不明显,
故答案为:未除去镁表面的氧化膜;
(2)根据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是否溶于强碱设计,具体方法:取镁、铝的可溶盐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过量碱液可使生成的Al(OH)3溶解,而Mg(OH)2则不溶,
故答案为:取镁、铝的可溶盐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氢氧化物沉淀,过量碱液可使生成的Al(OH)3溶解,而Mg(OH)2则不溶;
(Ⅱ)(1)利用强酸制备弱酸进行,A是强酸,常温下可与铜反应,A是硝酸;B是块状固体,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后,C中可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则B为CaCO3、C为硅酸钠或硅酸钾,
故答案为:CaCO3
(2)二氧化碳可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且生成碳酸钠,如二氧化碳过量,可生成碳酸氢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SiO32-+H2O=H2SiO3↓+CO32- 或:2CO2+SiO32-+2H2O=H2SiO3↓+2HCO3-
故答案为:CO2+SiO32-+H2O=H2SiO3↓+CO32- 或:2CO2+SiO32-+2H2O=H2SiO3↓+2HCO3-
(3)硝酸易挥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硝酸,干扰了检验结果,所以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未除去CO2气体中的硝酸,
故答案为:未除去CO2气体中的硝酸.

点评 本题考查了性质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元素周期律应用、元素推断、离子方程式书写、实验方案的设计等知识,明确实验原理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原则,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学生设计了制取KClO3和氯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并进行相关性质的探究.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D处方框内画出所需装置,并标注试剂名称.
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当产生2.24mL(标准状况)Cl2时,转移电子数目为1.204×1022
(2)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Cl2+6OH-$\frac{\underline{\;\;△\;\;}}{\;}$5Cl-+ClO3-+3H2O.该小组学生深入研讨后将B和C装置对调了位置,这样做的优点是提高氯酸钾的纯度.
(3)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上图B中试管,经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晶体样品.
另取图C中氯水样品,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
①在少量样品中滴入几滴石蕊溶液后的现象是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②测定其中所含氯元素的总量;在一定量试样中加入足量的H2O2溶液,充分反应后加热除去过量的H2O2,冷却,在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经系列操作后,称取沉淀质量.其中加入的H2O2溶液的作用是将氯气、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还原为氯离子.
(4)欲证明相同条件下HClO的电离常数大于HCO3-,实验方案是分别测同温度物质的量浓度的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pH.
(5)在不同条件下KClO3可将KI氧化成I2或KIO3.该小组设计了系列实验研究反应条件对产物的影响,其中某系列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均室温下进行);
实验
编号
试剂及其用量
0.2mol•L-1kJ/mLKClO3(s)/g6.0mol•L-1H2SO4/mLH2O/mL
11.00.10a
21.00.13.0b
31.00.16.0c
41.00.19.00
①此系列实验中a=9.0.此系列实验目的是探究其他条件不变时,硫酸浓度对该反应产物的影响.
②为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此系列实验中还需添加的一种试剂是淀粉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有一透明溶液,取出少量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另取一定体积的该溶液加入过量Na2O2,有无色有刺激性味气体产生,同时有白色沉淀生成,其沉淀量(纵坐标)与加入Na2O2的量(横坐标)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以上判断在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
①H+②NH4+③Al3+④Mg2+⑤Fe2+⑥NO3-⑦SO42-⑧CO32-
A.①②③④⑦B.①③④⑦C.①②③⑤⑦D.①③④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一种由氯化铵制取氯气的工艺原理如下:
反应Ⅰ.2NH4Cl+MgO$\frac{\underline{\;500~550℃\;}}{\;}$2NH3↑+MgCl2+H2O↑
反应Ⅱ.2MgCl2+O2$\frac{\underline{\;800~1000℃\;}}{\;}$2MgO+2Cl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工艺中MgO可循环利用
B.理论上 1mol NH4Cl制得Cl2的体积一定为11.2L
C.在800~1000℃条件下,O2的还原性强于Cl2的还原性
D.若反应2NH3+MgCl2+H2O═2NH4Cl+MgO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作航天服的聚酯纤维和用于光缆通信的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物理变化
C.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和铁粉的透气小袋,分别可防止食物受潮、氧化变质
D.采用“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可提高空气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为了验证VIIA族部分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进行实验,
(1)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Br-+Cl2=Br2+2Cl-
(2)为了验证溴和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入Cl2单质,充分反应后,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的现象的溶液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3)VJIA族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得电能力减弱.
(4)阅读上述实验操作步骤,为确保实验结论可靠,你认为做好本实验最关键的因素是氯水滴加少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以下现象与电化学腐蚀无关的是(  )
A.纯银物品久置表面变暗
B.生铁(含有碳等杂质)比纯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C.铁质器件附有铜质配件,在接触处易生铁锈
D.黄铜(铜锌合金)制作的铜锣不易产生铜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S溶液中只存在2个电离平衡
B.c(OH-)=$\sqrt{{K}_{w}}$的溶液一定呈中性
C.加热碳酸钠溶液可证明其水解是吸热反应
D.常温下,在AlPO4和FePO4的饱和溶液中滴加少量Na3PO4溶液,Ksp(AlPO4)和Ksp(FePO4)将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汽车尾气里含有的NO气体是由于内燃机燃烧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所致:汽车内燃机燃烧的高温引起氮气和氧气反应,这是汽车尾气里含有NO气体的原因之一.已知不同温度时,反应N2(g)+O2(g)?2NO(g)的平衡常数.
 温度1760℃2400℃2730℃
 平衡常数 2.4×10-46.4×10-3  8.9×10-3
(1)假定该反应是在恒容条件下进行,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AD.
A.消耗1mol N2同时生成1mol O2     B.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C.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D.2v(N2=v(NO)
(2)将N2、O2的混合气体充入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下列变化趋势正确的是AC(填字母序号).

(3)在2400℃时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N2和O2各1mol,平衡时N2的转化率是4%(保留整数);平衡后再向其中充入1molNO,重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相比,此时平衡混合气中NO的体积分数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为了减轻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以下反应来处理汽车尾气2NO(g)+2CO(g)?N2(g)+2CO2(g)△H=a kJ•mol-1,为了测定在某种催化剂作用下该反应的反应速率,t℃时在一等容的密闭容器中,在上述条件下该反应能自发进行,某科研机构用气体传感器测得了不同时间的NO和CO的浓度如下表(CO2和N2的起始浓度均为0).
时间/s012345
c(NO)/10-4mol/L10.04.502.501.501.001.00
c(CO)/10-3mol/L3.603.052.852.752.702.70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a小于0(填“大于”或“小于”).
②假设在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处理汽车尾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改变下列条件,能提高NO转化率的是
CD.
A.选用更有效的催化剂                B.升高反应体系的温度
C.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D.缩小容器的体积.
③t℃时2NO(g)+2CO(g)?N2(g)+2C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5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