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合成氨反应原理为:N2(g)+3H2(g)=2NH3(g)△H=-92.4kJ/mol.在500℃,20MPa时,将N2和H2通入到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1)在10~20min内NH3浓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填字母).
a.加了催化剂 b.降低温度c.增加NH3物质的量
(2)该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ce(填字母).
a.a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a mol N-H键合成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
c.容器内的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d.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
e.单位时间生成m mol N2的同时消耗3m mol H2
(3)在反应进行到2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移走了生成的氨气(或减小了氨气的浓度).
(4)据报道,一定条件下甲烷还原Fe2O3得到的“纳米级”金属铁,可用作合成氨反应的催化剂.其反应为:Fe2O3(s)+3CH4(g)?2Fe(s)+3CO(g)+6H2(g) 该反应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2min后达到平衡,测得Fe2O3在反应中质量减少48g.则
该段时间内H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8mol•(L•min)-1

分析 (1)根据图象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10min时是连续的,三种气体物质的速率增加倍数相同,说明为使用催化剂;
(2)反应N2(g)+3H2(g)=2NH3
a.a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a mol N-H键形成,方向相同,不能作为平衡的判断,故错误;
b.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物质的量变化,故密度为变量,若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说明平衡,故正确;
c.容器内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变化,说明压强时变量,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平衡,故正确;
d.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任何时刻都成立,故错误;
e.单位时间生成m mol N2的同时消耗3m mol H2,方向相反成正比例,故正确;
(3)25分钟,NH3的物质的量突然减少,而H2、N2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应是分离出NH3
(4)n(Fe2O3)=$\frac{48g}{160g/mol}$=0.3mol,根据方程式知,有0.3mol氧化铁参加反应时有1.8mol氢气生成,根据v=$\frac{\frac{△n}{V}}{△t}$计算该段时间内氢气平均反应速率.

解答 解:(1)由图可知,0-10分钟内△n(N2)=0.025mol×2=0.05mol;10-20分钟内△n′(N2)=0.025mol×4=0.1mol,速率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所以,0-10分钟与10到20分钟两个时间段中,N2的反应速率之比为0.05mol:0.1mol=1:2;由图象可知各组分物质的量变化增快,且10min时变化是连续的,20min达平衡时,△n′(N2)=0.025mol×4=0.1mol,△n(H2)=0.025mol×12=0.3mol,△n(NH3)=0.025mol×8=0.2mol,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三种气体物质的速率增加倍数相同,说明10min可能改变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故答案为:a;
(2)反应N2(g)+3H2(g)=2NH3
a.a mol N≡N键断裂的同时,有6a mol N-H键形成,方向相同,不能作为平衡的判断,故错误;
b.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气体的体积不变,故密度不变,若密度不再随时间变化,不能说明平衡,故错误;
c.容器内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变化,说明压强时变量,总压强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说明平衡,故正确;
d.N2、H2、NH3的分子数之比为1:3:2任何时刻都成立,故错误;
e.单位时间生成m mol N2的同时消耗3m mol H2,方向相反成正比例,故正确;
故答案为:ce;
(3)第25分钟,NH3的物质的量突然减少,而H2、N2的物质的量不变,说明应是分离出NH3,故答案为:移走了生成的氨气(或减小了氨气的浓度);
(4)n(Fe2O3)=$\frac{48g}{160g/mol}$=0.3mol,根据方程式知,有0.3mol氧化铁参加反应时有1.8mol氢气生成,根据v=$\frac{\frac{△n}{V}}{△t}$,v(H2)=$\frac{\frac{1.8mol}{5L}}{2min}$═0.18mol•(L•min)-1
故答案为:0.18mol•(L•min)-1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平衡移动以及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中等,注意对图象的分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中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S$\stackrel{O_{2}/点燃}{→}$SO3$\stackrel{H_{2}O}{→}$H2SO4
B.Cu2(OH)2CO3$\stackrel{H_{2}SO_{4}}{→}$CuSO4(aq)$\stackrel{Na}{→}$Cu
C.SiO2$\stackrel{C/高温}{→}$Si$\stackrel{Cl_{2}/高温}{→}$SiCl4$\stackrel{H_{2}/高温}{→}$Si
D.Mg(OH)2$\stackrel{盐酸}{→}$MgCl2(aq)$\stackrel{△}{→}$MgCl2(s)$\stackrel{电解}{→}$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是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  )
A.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为零
B.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C.A、B、C的物质的量相等
D.A、B、C的分子数目比为1: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根据硫酸所具有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字母按要求填空.
A、吸水性B、脱水性C、强氧化性
(1)用玻璃棒蘸浓硫酸滴在纸上,发现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B;
(2)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说明浓硫酸具有A;
(3)浓硫酸都可以与铜反应,反应中浓硫酸和浓硝酸显示出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现有A、B、C、D 4种元素,前3种元素的离子都和氖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A元素没有正化合价;B的氢化物分子式为H2B,0.2mol的C单质能从酸中置换出2.24L H2(标准状况).D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
(1)根据以上条件,推断A、B、C、D的元素名称:
A氟   B氧     C钠   D氢
(2)用电子式表示C与A、B与D相互结合成的化合物,指出其化合物的类型及化学键类型
C+A电子式,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化学键类型:离子键.
B+D电子式,化合物类型:共价化合物,化学键类型:共价键.
(3)用电子式表示B、C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25℃时,pH=13的强碱溶液与0.01mol•L-1 c(H+)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12,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
A.11:1B.9:1C.1:11D.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1)PH=2的HCl溶液稀释1000倍,所得溶液的PH5
(2)PH=2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0倍,所得溶液的PH范围2-5
(3)PH=11的NaOH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9
(4)PH=11的NH3•H2O溶液稀释100倍,所得溶液的PH范围9-11
(5)pH=3和pH=5的两种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3.3
(6)pH=8和pH=13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PH12.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下面是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元素周期律时设计的两套实验方案.
【实验一】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序号实验步骤
向新制的Na2S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将镁条投入1mol/L的稀盐酸中
将铝条投入1mol/L的稀盐酸中
(1)设计该实验方案的目的是:探究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或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实验①的现象是生成浅黄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Na2S=S↓+2NaCl.
【实验二】为验证Cl2、Br2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可供选择的试剂有:氯水、溴水、NaCl溶液、NaBr溶液、酒精、四氯化碳)实验步骤如图.

(3)试剂A是NaBr溶液;试剂B是氯水;试剂C是四氯化碳.
(4)试剂C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萃取生成的溴,使现象更明显,
加入C振荡、静置后看到的现象是:液体分成两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为橙色.
以上反应可以证明Cl2的非金属性强于(填“强于”或“弱于”)Br2的非金属性,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都不可用铝制容器贮存
B.常温下都能与铜较快反应
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
D.在空气中长期露置,溶液质量均减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