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A是淡黄色固体,B是无色液体,二者反应生成C与单质甲,且C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可知A是Na2O2,B是H2O,甲、乙、丙为非金属单质,甲是O2,C是NaOH.丁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则丁是Al,与NaOH反应生成单质乙,则乙是H2,D是NaAlO2.丙是黄绿色气体单质,则丙是Cl2,由转化关系可知E是HCl,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铝,据此解答.
(1)实验室制取氯气是利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
(2)反应①为盐酸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氯化钠与水;
(3)分析可知A是Na2O2,B是H2O,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
(4)该温度下,将0.1mol/L的AlCl3溶液调整到pH=5,计算此时氢氧根离子浓度,结合溶度积常数计算得到铝离子浓度.
解答 解:A是淡黄色固体,B是无色液体,二者反应生成C与单质甲,且C的焰色反应呈黄色,可知A是Na2O2,B是H2O,甲、乙、丙为非金属单质,甲是O2,C是NaOH.丁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则丁是Al,与NaOH反应生成单质乙,则乙是H2,D是NaAlO2.丙是黄绿色气体单质,则丙是Cl2,由转化关系可知E是HCl,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铝,
(1)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为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锰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故答案为:MnO2+4H++2Cl-$\frac{\underline{\;\;△\;\;}}{\;}$Mn2++Cl2↑+2H2O;
(2)反应①为盐酸与偏铝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氯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O2+HCl+H2O=NaCl+Al(OH)3↓,
故答案为:NaAlO2+HCl+H2O=NaCl+Al(OH)3↓;
(3)分析可知A是Na2O2,B是H2O,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
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
(4)常温下,将0.1mol/L的AlCl3溶液调整到pH=5,c(OH-)=$\frac{1{0}^{-14}}{1{0}^{-5}}$=10-9mol/L,Ksp[Al(OH)3]=c(Al3+)×c3(OH-)=3.0×10-34.此时溶液中c(Al3+)=$\frac{3.0×1{0}^{-34}}{(1{0}^{-9})^{3}}$=3.0×10-7mol/L,故答案为:3.0×10-7mol/L.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涉及Na、Al、Cl盐酸单质化合物性质以及电解、气体制备等,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根据物质的颜色、反应的现象为突破口进行推断,学习中注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注重相关知识的积累.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H2S是一种弱电解质 | |
B. | 可用石灰乳吸收H2S气体 | |
C. | 根据如图可知FeCl3、CuCl2均能氧化H2S | |
D. | H2S在空气中燃烧可以生成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铍是一种轻金属,它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可能是两性 | |
B. | 砹是一种有色固体,它的气态氢化物很不稳定,砹化银是有色不溶于稀HNO3的沉淀 | |
C. | 硫酸锶难溶于水和稀HNO3,其氢氧化物为强碱 | |
D. | 硒化氢是无色无味气体,没有H2S稳定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B. | C.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BOH溶于水,其电离方程式是BOH═B++OH- | |
B. | 若将一定量的上述溶液混合后pH=7,则c(A- )=c(B+) | |
C. | 在0.1 mol/L BA溶液中,c(B+)>c(A- )>c(OH- )>c(H+) | |
D. | 若将0.1 mol/L BOH溶液稀释至0.001 mol/L,则溶液的pH=9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一定有乙烯 | B. | 可能有乙烯 | C. | 一定没有甲烷 | D. | 可能有乙烷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H4H是离子化合物 | |
B. | NH4H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碱性 | |
C. | NH4H与水反应时,NH4H是氧化剂 | |
D. | NH4H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能有两种气体产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容器编号 | n(甲) | n(C) | n(D) | v正与v逆的关系 |
Ⅰ | 0.20 | 0.10 | 0.20 | v正=v逆 |
Ⅱ | 0.20 | 0.40 | 1.00 | ②? |
Ⅲ | 0.60 | 1.20 | 0.80 | 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