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一)由实验装置可知,氯气干燥后,干燥布条不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虚框中的装置利用碱吸收尾气;
(1)混有水蒸汽的氯气,先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氯气;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有色面条接触,很明显是对比实验,比较干燥的、潮湿的氯气的漂白性差异;
(2)浓硫酸吸收气体中的水,必然导致干燥的有色面条无变化,但与湿润的有色布条可生成次氯酸,最终导致其褪色;
(3)由于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C装置是个密封装置,应选择B装置碱液吸收;
(二)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铝表面氧化膜的性质,氧化铝与氯化铜、硫酸铜不反应,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水解生成的氢离子先除去氧化膜,再发生Al与盐溶液反应,
(1)红色物质为铝置换出的铜单质;
(2)实验中两盐溶液溶质的差别无所谓就是阴离子的不同,导致了反应现象的不同,故可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片,无明显现象后,再加入含有氯离子溶液即可,为了不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最好加入氯化钠溶液.
解答 解:(一)(1)混有水蒸汽的氯气,先通过浓硫酸,得到干燥的氯气;随后氯气分别与干燥、湿润的有色面条接触,很明显是对比实验,比较干燥的、潮湿的氯气的漂白性差异,
故答案为:比较干燥的氯气和潮湿的氯气的漂白性(或研究氯气的漂白性实验等合理答案均可);
(2)浓硫酸吸收气体中的水,必然导致干燥的有色面条无变化,但与湿润的有色布条可生成次氯酸,最终导致其褪色,与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实验现象是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故答案为:吸收气体中的水;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3)由于氯气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C装置是个密封装置,不正确,故应选择B装置,氯气可被NaOH溶液吸收,发生2NaOH+Cl2═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B;NaOH溶液;防止有毒的Cl2污染空气;2NaOH+Cl2═NaCl+NaClO+H2O;
(二)设计实验探究金属铝表面氧化膜的性质,氧化铝与氯化铜、硫酸铜不反应,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水解生成的氢离子先除去氧化膜,再发生Al与盐溶液反应,(1)红色物质为铝置换出的铜单质,发生离子反应为2Al+3Cu2+=3Cu+2Al3+,故答案为:2Al+3Cu2+=3Cu+2Al3+;
(2)实验中两盐溶液溶质的差别无所谓就是阴离子的不同,导致了反应现象的不同,故可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片,无明显现象后,再加入含有氯离子溶液即可,为了不改变溶液的酸碱性,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片,无明显现象,再加入氯化钠溶液,若反应明显加快了,说明上述推断正确,
故答案为:氯化钠.
点评 本题考查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为高频考点,注意通过实验设计与探究来研究反应原理及物质的性质,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在反应中被还原 | B. | S和KNO3都发生了还原反应 | ||
C. | CO2是反应的氧化产物 | D. | K2S和N2都是反应的还原产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Ba(N03)2溶液鉴别CaCl2溶液和(NH4)2SO4溶液 | |
B. | 用稀硫酸鉴别碳酸钠固体和碳酸钾固体 | |
C. |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鉴别氨气和氢气 | |
D. | 用淀汾溶液鉴别加碘盐(含KI03)和未加碘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充电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 |
B. | 充电时阳极反应:Ni(OH)2-e-+OH-═NiOOH+H2O | |
C. | 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酸性增强 | |
D. | 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出具体操作过程) | 预期实验现象和结论 |
取少量黑色固体,加入适量稀盐酸(或稀硫酸)溶解,在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 若溶液不变红色,则假设一成立;若溶液变红色,则假设一不成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① | ② | ③ | ④ | |
X | NaOH溶液 | KOH溶液 | O2 | FeCl3溶液 |
Y | Al(OH)3 | SiO2 | N2 | Cu |
Z | 稀硫酸 | 浓盐酸 | H2 | 浓硝酸 |
A. | ①③ | B. | ①④ | C. | ②④ | D. | ②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