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装置③干燥氨气选择和氨气不反应、不能溶解氨气的干燥剂;
(2)浓氨水和生石灰两种试剂制备氨气,可以利用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溶解放热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也可以加热氨水生成氨气;装置C为锥形瓶;
(3)NO与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反应中NO中的N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
(4)利用稀硝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充满试管,避免生成的一氧化氮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5)检验铵根离子用浓的氢氧化钠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6)防止倒吸;装置⑦是用来检验氨气是否除净的装置,若氨气有剩余,在溶液中会生成沉淀.
解答 解:(1)装置③干燥氨气选择和氨气不反应、不能溶解氨气的干燥剂;
a.浓硫酸和氨气反应,不能干燥氨气,故a不符合;
b.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可以干燥氨气,故b符合;
c.无水氯化钙会和氨气结合不能干燥氨气,故c不符合;
故答案为:b.
(2)浓氨水和生石灰两种试剂制备氨气,可以利用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溶解放热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也可以加热氨水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2O$\frac{\underline{\;CaO\;}}{\;}$NH3↑+H2O或NH3•H2O$\frac{\underline{\;\;△\;\;}}{\;}$NH3↑+H2O,则可以选择装置B或C,所选装置中盛放生石灰的仪器名称是锥形瓶,
故答案为:B或C;锥形瓶;
(3)在加热和催化剂条件下,NO与氨气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其反应的方程式为:6NO+4NH3$\frac{\underline{催化剂}}{△}$5N2+6H2O;反应中NO中的N元素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则NO为氧化剂;
故答案为:NO;
(4)利用稀硝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充满试管,把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可以避免生成的一氧化氮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故答案为:产生二氧化碳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氧化NO;
(5)检验铵根离子先加浓的氢氧化钠,产生的氨气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
故答案为:湿润的红色石蕊;
(6)装置⑥中,小段玻璃管的作用是防止氨气易溶于水发生倒吸现象;装置⑦是用来检验氨气是否除净的装置,硫酸亚铁和氨气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亚铁,若氨气未除净,⑦中溶液中会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则溶液变浑浊;
故答案为:防倒吸;⑦中溶液变浑浊.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实验验证和反应现象的判断应用,注意掌握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和方法以及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题目难度中等,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装置A中碳棒为阴极 | |
B. | 装置B中通入空气的电极反应是O2+2H2O+4e-═4OH- | |
C. | 为增强污水的导电性,可在污水中加入硫酸钠 | |
D. | 标准状况下,若A装置中产生44.8L气体,则理论上B装置中要消耗CH411.2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向亚硫酸饱和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 | B. | 向硝酸银溶液通入少量HCl | ||
C. |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 D. | 向NaOH溶液中加入醋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3g/L | B. | 1.5g/L | C. | 1.7g/L | D. | 2.0g/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0.44 s | B. | 1 s | C. | 1.33 s | D. | 2 s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O2(g)+NaOH(aq)═NaHCO3(aq)△H=-(2y-x) kJ•mol-1 | |
B. | CO2(g)+NaOH(aq)═NaHCO3(aq)△H=-(4x-y) kJ•mol-1 | |
C. | CO2(g)+NaOH(aq)═NaHCO3(aq)△H=-(2x-y) kJ•mol-1 | |
D. | CO2(g)+NaOH(aq)═NaHCO3(aq)△H=-(8x-2y) kJ•mol-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③④ | B. | ②④⑤ | C. | ①③⑤ | D. | ①②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主族 周期 | IA | ⅡA | III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族 |
1 | ① | |||||||
2 | ② | ③ | ④ | |||||
3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
4 | 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