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碳、氮和铝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
(1)真空碳热还原-氯化法可实现由铝矿制备金属铝,其相关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2Al2O3(s)+2AlCl3(g)+6C(s)═6AlCl(g)+6CO(g)△H=akJ•mol-1
3AlCl(g)═2Al(l)+AlCl3(g)△H=bkJ•mol-1
反应Al2O3(s)+3C(s)═2Al(l)+3CO(g)的△H=(0.5a+b)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2)用活性炭还原法可以处理氮氧化物.某研究小组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发生反应C(s)+2NO(g)?N2(g)+CO2(g)△H=QkJ•mol-1.在T1℃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
时间(min)
浓度(mol•L-1
01020304050
NO1.000.680.500.500.600.60
N200.160.250.250.300.30
CO200.160.250.250.300.30
①0~10min内,NO的平均反应速率v(NO)=0.032 mol•L-1•min-1,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25;
②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改变的条件可能是ad(填字母编号).
a.通入一定量的NO
b.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
c.加入合适的催化剂
d.适当缩小容器的体积
③若30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3:1:1,则Q<0(填“>”或“<”).
④在绝热恒容条件下,能判断该反应一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d(填选项编号).
a.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 NO(g)的同时消耗nmol CO2(g)
b.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改变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改变
d.反应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改变.

分析 (1)已知:①2Al2O3(s)+2AlCl3(g)+6C(s)═6AlCl(g)+6CO(g)△H=akJ•mol-1
②3AlCl(g)═2Al(l)+AlCl3(g)△H=b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frac{1}{2}$+②可得:Al2O3(s)+3C(s)═2Al(l)+3CO(g);
(2)①根据v=$\frac{△c}{△t}$计算v(NO);
20min处于平衡常数,平衡时NO浓度为0.5mol/L,N2、CO2的浓度均为0.25mol/L,代入K=$\frac{c({N}_{2})×c(C{O}_{2})}{{c}^{2}(NO)}$计算平衡常数;
②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40minNO、N2、CO2的浓度均增大,均变为30min时的1.2倍,平衡不移动,应是缩小体积或适当加入一定量的NO;
③30min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2:1:1,若30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3:1:1,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④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正逆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由此衍生的其它一些量不变,判断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解答 解:(1)已知:①2Al2O3(s)+2AlCl3(g)+6C(s)═6AlCl(g)+6CO(g)△H=akJ•mol-1
②3AlCl(g)═2Al(l)+AlCl3(g)△H=b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①×$\frac{1}{2}$+②可得:Al2O3(s)+3C(s)═2Al(l)+3CO(g),故△H=(0.5a+b)kJ•mol-1
故答案为:(0.5a+b);
(2)①0~10min内,NO的浓度变化量为(1-0.68)mol/L=0.32mol/L,则v(NO)=$\frac{0.32mol/L}{10min}$=0.032 mol•L-1•min-1
20min处于平衡常数,平衡时NO浓度为0.5mol/L,N2、CO2的浓度均为0.25mol/L,T1℃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c({N}_{2})×c(C{O}_{2})}{{c}^{2}(NO)}$=$\frac{0.25×0.25}{0.{5}^{2}}$=0.25,
故答案为:0.032 mol•L-1•min-1;0.25;
②30min后,只改变某一条件,40minNO、N2、CO2的浓度均增大,均变为30min时的1.2倍,平衡不移动,应是适当缩小体积或适当加入一定量的NO,故选:ad;
③30min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2:1:1,若30min后升高温度至T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NO、N2、CO2的浓度之比为3:1:1,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H<0,故答案为:<;
④a.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 NO(g)的同时消耗nmol CO2(g),均表示逆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该比例关系进行,故a错误;
b.绝热条件下,反应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各组分物质的量不变,反应到达平衡,故b正确;
c.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质量增大,容器的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增大,当混合气体密度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c正确;
d.随反应进行混合气体总质量增大,则总物质的量增大,绝热恒容下,容器内压强变化,反应体系的压强不再发生改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与影响因素、平衡状态判断、反应热计算等,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1)I-、HCO3-、NO3-、OH-
(2)K+、Mg2+、CO32-、Cl-
(3)Mg2+、SO42-、Cl-、HCO3-
(4)Al3+、Cu2+、SO42-、Cl-
(5)H+、K+、AlO2-、HSO3-
(6)Pb2+、Na+、SO42-、NO3-
A.(1)和(6)B.(3)和(4)C.(2)和(4)D.(2)和(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kJ/mol,假设1mol冰中有2mol 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醋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电离度为α,Ka=$\frac{(ca)^{2}}{c(1-a)}$.若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α减小,K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 kJ/mol、-3747 kJ/mol和-3265 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2O3(s)+3C(石墨)═2Fe(s)+3CO(g),△H=+489.0 kJ/mol
CO(g)+$\frac{1}{2}$O2(g)═CO2(g),△H=-283.0 kJ/mol.
C(石墨)+O2(g)═CO2(g),△H=-393.5 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现有浓度均为0.1mol•L-1的下列溶液:①硫酸 ②醋酸 ③氢氧化钠 ④氯化铵 ⑤醋酸铵 ⑥硫酸氢铵 ⑦氨水,⑧NaHSO4.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④②③①.
(2)④、⑤、⑥、⑦四种溶液中NH4+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序号)⑥④⑤⑦.
(3)已知t℃时,Kw=1×10-13,则t℃>25℃(填“>”、“<”或“=”).在t℃时将pH=11的NaOH溶液a L与pH=1的H2SO4溶液b L混合(忽略混合后溶液体积的变化),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 $\frac{a}{b}$=9:2.
(4)若将②、③混合后所得溶液 pH=7,则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③(选填“>”、“<”或“=”)   将②、③混合,若有c(CH3COO-)>c(Na+),则混合液可能呈A(填序号).
A.酸性                  B.碱性                       C.中性
(5)若将②、③溶液按体积比为2:1混合后,此时溶液中除水分子外的各微粒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CH3COO-)>c(Na+)>c(CH3COOH)>c(H+)>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已知M、Q、X、Y、Z是前四周期中元素(不包含稀有气体元素),有关性质和相关信息如下表:
元素相关信息
M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按1:1电离出电子数相等的阴、阳离子
Q所在主族序数与所在周期序数之差为4,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
X其单质为淡黄色晶体
Y某种核素原子的质量数为56,中子数为30
ZX元素的单质在Z元素的单质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如图是不完整的元素周期表,补全元素周期表的轮廓,并将Y的元素符号填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应的位置上.
(2)M与Z形成的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3)M、Q、Z简单离子的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l->O2->Na+(用离子符号表示)
(4)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证明非金属性Q>X:H2S+Cl2=2HCl+S↓
(5)5.6L标准状况下的X的简单氢化物在足量的Z单质中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356.8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S(g)+3O2(g)=2SO2(g)+2H2O(l)△H=-2854.4kJ/mol
(6)在碱性条件下,Q的单质可与YZ2-反应制备一种可用于净水的盐YZ4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Cl2+2FeO2-+8OH-=2FeO42-+6Cl-+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1mol CO(NH22中含1mol碳原子,2mol氮原子,4mol氢原子,1 mol氧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已知Cl2+H2O═HCl+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氯气没有漂白性;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次氯酸有漂白性.
(2)为了确证是HClO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盐酸能否使红色布条褪色.
(3)烧杯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NaCl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已知可逆反应a A(g)+b B(?)?c C(g)△H>0(B物质的状态未确定).关于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加压若平衡正向移动,则a>c
B.加入一定量的B,平衡一定正向移动
C.缩小容器的体积,各物质的浓度一定增大
D.升高温度,平衡一定正向移动,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的变化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A、B、C三种无色可溶性盐分别是由Na+、Ag+、Ba2+、Cl-、NO3-、CO32-中不同的阴、阳离子所组成.经实验A溶液、B溶液均可与盐酸反应,其中A产生白色沉淀,B产生气泡.则A为AgNO3、B为Na2CO3、C为BaCl2.写出A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Cl-=AgCl↓.写出B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O32-+2H+=CO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