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相互反应,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反应现象都相同的是(  )
A.NaHSO4和Ba(OH)2B.AlCl3和NaOHC.NaAlO2和H2SO4D.Na2CO3和H2SO4

分析 A.与量有关,但均生成硫酸钡沉淀;
B.前者逐滴滴入后者,发生AlCl3+4NaOH═3NaCl+NaAlO2+H2O、3NaAlO2+AlCl3+6H2O═4Al(OH)3↓+3NaCl,后者逐滴滴入前者发生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C.偏铝酸钠滴入硫酸发生反应:2NaAlO2+H2SO4+2H2O=Na2SO4+2Al(OH)3↓,2Al(OH)3+3H2SO4=Al2(SO43+6H2O;硫酸滴入偏铝酸钠发生反应:Al3++3AlO2-+6H2O=4Al(OH)3↓,3H2SO4+2Al(OH)3═Al2(SO43+6H2O;
D.前者逐滴滴入后者,发生Na2CO3+H2SO4═Na2SO4+CO2↑+H2O,后者逐滴滴入前者发生CO32-+H+═HCO3-、HCO3-+H+═CO2↑+H2O.

解答 解:A.无论是前者滴入后者,还是后者滴入前者,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反应现象相同,故A选;
B.NaOH少量生成白色沉淀,NaOH过量沉淀溶解,则氯化铝滴入氢氧化钠发生反应: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现象开始无沉淀,一段时间后有沉淀;氢氧化钠滴入氯化铝发生反应: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现象是开始有沉淀,一段时间后无现象,所以二者现象不同,故B不选;
C.偏铝酸钠滴入硫酸发生反应:2NaAlO2+4H2SO4+2H2O=Na2SO4+Al2(SO43+4H2O,现象为开始无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硫酸滴入偏铝酸钠发生反应:Al3++3AlO2-+6H2O=4Al(OH)3↓,3H2SO4+2Al(OH)3═Al2(SO43+6H2O,现象开始产生沉淀,后沉淀溶解,二者现象不同,故C不选;
D.碳酸钠滴入硫酸发生Na2CO3+H2SO4═Na2SO4+CO2↑+H2O,现象立刻产生气泡;硫酸滴入碳酸钠发生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现象开始无气泡,一段时间后有气泡,所以二者现象不同,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与量有关的离子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发生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反应与现象的关系,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物项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SO3B.BaSO4C.Cl2D.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在Cu2S+4H2SO4(浓)$\stackrel{△}{→}$2CuSO4+2SO2↑+S↓+4H2O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u、S,被还原的元素是S,还原产物是SO2,氧化产物是CuSO4、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Ⅰ.实验室制乙烯时产生的气体能使溴水褪色,甲、乙同学设计实验探究溴水褪色的原因.(气密性已检验,部分夹持装置略).
已知:①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气体,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②SO2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操作现象
点燃酒精灯,
加热至170℃
a.A中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
b.B内气泡连续冒出,溶液逐渐褪色
实验完毕c.A中烧瓶内附着少量黑色颗粒状物,有刺激性气味逸出
(1)写出生成乙烯的化学方程式CH3-CH2-OH $→_{170℃}^{浓硫酸}$CH2=CH2↑+H2O.烧瓶内液体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强氧化 性.
(2)加入沸石的作用是防止瀑沸;若加热后发现未加沸石,应采取的操作是待溶液冷却后再补加.
(3)分析使B中溶液褪色的物质,甲认为是C2H4,乙认为不能排除SO2的作用.
①根据甲的观点,C2H4使B中溶液褪色的化学方程式为CH2=CH2+Br2→CH2Br-CH2Br.
②乙根据现象c认为产生了SO2,写出SO2使B中溶液褪色的离子方程式:SO2+Br2+2H2O=4H++2 Br-+SO42-
(4)为证实各自观点,甲、乙同学重新实验,各自在A、B间增加一个装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均观察到溴水褪色.
①根据甲的设计,洗气瓶中盛放的试剂是NaOH溶液.
②乙为进一步验证其观点,取少量反应后的B中溶液,加入少量BaCl2溶液,振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2+2H2O+Br2═4H++2Br-+SO42-、SO42-+Ba2+═BaSO4↓或SO2+2H2O+Br2+Ba2+═4H++2Br-+Ba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高锰酸钾是中学化学常用的强氧化剂,实验室中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
MnO2熔融氧化:3MnO2+KClO3+6KOH$\frac{\underline{\;熔化\;}}{\;}$3K2MnO4+KCl+3H2O
K2MnO4歧化: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见下表:
20℃K2CO3KHCO3K2MnO4KMnO4
s(g/100g水)11133.711.16.34
已知K2MnO4溶液显绿色,KMnO4溶液紫红色.
实验流程如下:

请回答:
(1)步骤①应在D中熔化,并用铁棒用力搅拌,以防结块.
A.烧杯        B.蒸发皿        C.瓷坩埚      D.铁坩埚
(2)①综合相关物质的化学性质及溶解度,步骤③中可以替代CO2的试剂是B.
A.二氧化硫    B.稀醋酸        C.稀盐酸      D.稀硫酸
②当溶液pH值达10~11时,停止通CO2;若CO2过多,造成的后果是二氧化碳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氢钾,结晶时会同高锰酸钾一起析出,产品纯度降低.
③下列监控K2MnO4歧化完全的方法或操作可行的是BC.
A.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若溶液颜色由绿色完全变成紫红色,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B.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继续通入CO2,若无沉淀产生,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C.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滤纸上,若滤纸上只有紫红色痕迹,无绿色痕迹,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对照标准比色卡,若pH为10~11,表明反应已歧化完全
(3)步骤④的操作是把滤液移至蒸发皿内,用小火加热,当浓缩至液面出现晶膜(填实验现象)时,停止加热,冷却,即有KMnO4晶体析出.
(4)烘干时,温度控制在80℃为宜,理由是如果温度过低,烘干时间过长,如果温度过高,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5)通过用草酸滴定KMnO4溶液的方法可测定KMnO4粗品的纯度(质量分数).
①实验时先将草酸晶体(H2C2O4•2H2O)配成标准溶液,实验室常用的容量瓶的规格有100mL、250mL等多种,现配制90mL 1.5mol•L-1的草酸溶液,需要称取草酸晶体的质量为18.9g.[已知Mr(H2C2O4•2H2O)=126]
②量取KMnO4溶液应选用酸式(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若该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润洗,则最终测定结果将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光纤通信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通信技术,目前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已投入使用,光纤通信的光导纤维是由下列哪种物质经特殊工艺制成的(  )
A.SiCB.SiO2C.SiD.Si3N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约为6.02×10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0.1mol•L-1的NaHCO3溶液中含有阳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
B.0.1 mol水蒸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 L
C.在25℃,1.01×105Pa时,11.2 L氧气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为6.02×1023
D.标准状况下,氧原子总数为0.2NA的SO2和O2的混合气体,其体积为2.24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
B.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的少量泥沙
C.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酒精和水的混合物
D.用加热、蒸发的方法可以除去NaCl中CaCl2、MgCl2等杂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在某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Na+、Al3+、SO42-、HCO3-B.Na+、Ba2+、Cl-、SO42-
C.Fe3+、Mg2+、SO42-、NO3-D.Cu2+、K+、NO3-、I-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