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工业废弃固体(主要成分为Cu2S和FeS2)灼烧得氧化铜和氧化铁及二氧化硫气体,所以E为SO2,固体A为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A中加入硫酸溶解,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得硫酸亚溶液和铜固体,过滤后得到溶液C为FeSO4溶液,固体B为铁、铜混合物,B中加入稀硫酸得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固体,所以固体D为Cu,硫酸亚铁溶液蒸发浓缩、降温结晶可得绿矾晶体,铜与稀硫酸溶液中通入氧气除杂后得硫酸铜溶液,
(1)固体接触面积大小及氧气浓度等会影响反应速率;
(2)FeS2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铁与二氧化硫,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
(3)从溶液中获得晶体,需要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等操作;
(4)酸性条件下,氧气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与Cu反应生成铜离子与亚铁离子,整个过程中亚铁离子起催化剂作用;
(5)①除杂时需加入双氧水将Fe2+氧化为Fe3+,再加试剂Z调节溶液pH以除去Fe3+,加入试剂Y要不引入新杂质且可以与氢离子反应;
②根据Ksp[Cu(OH)2]=c(Cu2+)×c2(OH-)=2.0×10-20计算铜离子开始沉淀时的c(OH-),然后根据水的离子积计算c(H+);Fe3+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时沉淀完全,由Ksp[Fe(OH)3]=c(Fe3+)×c3(OH-)=1.0×10-38计算铁离子完全沉淀时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然后计算出此时溶液的pH,从而可知需要调节的溶液pH范围.
解答 解:工业废弃固体(主要成分为Cu2S和FeS2)灼烧得氧化铜和氧化铁及二氧化硫气体,所以E为SO2,固体A为氧化铜和氧化铁的混合物,A中加入硫酸溶解,再加入过量的铁粉,得硫酸亚溶液和铜固体,过滤后得到溶液C为FeSO4溶液,固体B为铁、铜混合物,B中加入稀硫酸得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固体,所以固体D为Cu,硫酸亚铁溶液蒸发浓缩、降温结晶可得绿矾晶体,铜与稀硫酸溶液中通入氧气除杂后得硫酸铜溶液,
(1)FeS2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氧化铁与二氧化硫,反应方程式为4FeS2+11O2$\frac{\underline{\;点燃\;}}{\;}$2Fe2O3+8SO2,FeS2固体的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快,通入氧气的量越多,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提高废弃固体的灼烧速率措施为:将废弃固体粉碎成细小的颗粒或通入氧气,
故答案为:将废弃固体粉碎成细小的颗粒;通入氧气;
(2)反应方程式为4FeS2+11O2$\frac{\underline{\;点燃\;}}{\;}$2Fe2O3+8SO2,该反应中FeS2为还原剂,O2为氧化剂,则FeS2在空气中灼烧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11:1,
故答案为:11:4;
(3)溶液C通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等操作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故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4)酸性条件下,氧气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与Cu反应生成铜离子与亚铁离子,整个过程中亚铁离子起催化剂作用,则催化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2++O2+4H+=4Fe3++2H2O、Cu+2Fe3+=2Fe2++Cu2+,
故答案为:催化;4Fe2++O2+4H+=4Fe3++2H2O、Cu+2Fe3+=2Fe2++Cu2+;
(5)①除杂时需加入双氧水将Fe2+氧化为Fe3+,再加试剂Z调节溶液pH以除去Fe3+,加入试剂Y要不引入新杂质且可以与氢离子反应,试剂Y为CuO、Cu(OH)2、CuCO3等,故BC正确,
故答案为:BC;
②Cu2+浓度为2.0mol•L-1,根据Ksp[Cu(OH)2]=c(Cu2+)×c2(OH-)=2.0×10-20可知铜离子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c(OH-)=$\sqrt{\frac{2.0×1{0}^{-20}}{2.0}}$mol/L=1.0×10-10mol/L,c(H+)=$\frac{1×1{0}^{-14}}{1×1{0}^{-10}}$mol/L=1.0×10-4mol/L,溶液pH=-lg1.0×10-4=4,
Fe3+离子浓度小于10-5mol/L时沉淀完全,由Ksp[Fe(OH)3]=c(Fe3+)×c3(OH-)=1.0×10-38,可得c(OH-)=1.0×10-11mol/L,则c(H+)=$\frac{1{0}^{-14}}{1{0}^{-11}}$mol/L=1.0×10-3mol/L,溶液pH=-lg1.0×10-3=3,
所以需要调节溶液pH范围为:3≤pH<4,
故答案为:3≤pH<4.
点评 本题考查制备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对操作与试剂的分析评价、物质分离提纯、条件控制等知识,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关键是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元素化合物性质.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时间/s | 0 | 500 | 1000 | 1500 |
c(N2O5)/mol•L-1 | 5.00 | 3.52 | 2.50 | 2.5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