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种碱性氢氧燃料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O2+4e-+2H2O = 4OH-。下列有关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正极移动
B. 负极上发生的反应为H2-2e-=2H+
C. 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D. 若电池在工作过程中有0.4 mol电子转移,则正极消耗2.24LO2
【答案】C
【解析】
氢氧燃料碱性电池中,通入氢气的一极为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通入氧气的一极为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H2+O2=2H2O,据此分析解答。
A.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工作时,电解质溶液中的OH-向负极移动,A错误;
B.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由于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所以电极反应式为H2-2e-+2OH-=2H2O,B错误;
C.反应总方程式为2H2+O2=2H2O可知,反应产生水,使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浓度逐渐减小,C正确;
D.状况不知,所以无法由物质的量计算气体的体积,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实验现象或事实能用同一原理解释的是
①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时浓度均减小 ②二氧化硫和氯气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③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溴水褪色 ④氨气和碘化氢气体均不能用浓硫酸干燥 ⑤常温下浓硫酸用铁制容器存放、加热条件下浓硫酸能与木炭反应 ⑥浓硫酸能在白纸上写字,氢氟酸能在玻璃上刻字 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 只有②③④B. 只有⑤⑦C. 只有③④⑥⑦D. 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序号分别代表某一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2 | ① | ② | ③ | ④ | ||||
3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⑩ |
(1)写出⑨元素是 ______(填元素符号);
(2)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填原子符号);
(3)⑥、③可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4)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填元素符号);
(5)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⑤⑥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龙江河铬污染事故再一次令人触目惊心,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下列关于铬的一种原子5224Cr说法正确的是
A. 5224Cr与5324Cr互为同素异形体
B. 5224Cr中子数比电子数多4个
C. 5224Cr与5324Cr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相同
D. 5224Cr含有24个中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天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B. 生物质能和氢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C. 古代明矾除铜绿和现代焊接氯化铵除铁锈都利用了溶液显碱性的特性
D. 燃煤中加入生石灰和汽车限行都是为了减缓温室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Y与Z同周期且相邻;X与W同族;X、W与Y处于不同周期;Y、Z的电子总数与X、W的电子总数之比为5: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W>Z>Y>X
B. Y的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C. 由X、Z组成的化合物与Z、W组成的化合物只能发生化合反应
D. 由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以是酸、碱或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一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密封罐口,经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凹瘪,又过一段时间后,瘪了的罐壁重新鼓起来。
(1)罐壁凹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瘪罐重新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溶液中,不能区别SO2和CO2气体的是
①石灰水 ②H2S溶液 ③KMnO4溶液 ④溴水 ⑤酸化的Ba(NO3)2溶液 ⑥品红溶液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只有①D. 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