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碘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含有碘离子的溶液需回收处理.
(1)“硫碘循环”法是分解水制备氢气的研究热点,涉及下列两个反应:
反应Ⅰ:SO2(g)+I2(aq)+2H2O(l)═2HI(aq)+H2SO4(aq)△H1
反应Ⅱ:HI(aq)=$\frac{1}{2}$H2(g)+$\frac{1}{2}$I2(aq)△H2
①反应:SO2(g)+2H2O(1)═H2SO4(aq)+H2(g)的△H=△H1+2△H2(用△H1、△H2表示).
②反应I发生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I2(aq)+I-(aq)?I3-(aq),其反应速率极快且平衡常数大.现将1mol SO2缓缓通入含1mol I2的水溶液中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I3-的物质的量[n(I3-)]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开始阶段.N(I3-)逐渐增大的原因是开始阶段,SO2和I2反应生成的I-的浓度不断增大,I2(aq)+I-(aq)?I3-(aq)的反应平衡向右移动,n(I3-)不断增加.

(2)用海带提取碘时,需用氯气将碘离子氧化成单质.酸性条件下,若氯气过量就能将碘单质进一步氧化成碘酸根离子,写出氯气与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Cl2+I2+7H2O=2IO3-+10Cl-+12H+
(3)科研小组用新型材料Ag/TiO2对溶液中碘离子进行吸附研究.如图2是不同PH条件下,碘离子吸附效果的变化曲线.据此推断Ag/TiO2材料最适合吸附中性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的I-.
(4)氯化银复合吸附剂也可有效吸附碘离子.氯化银复合吸附剂对碘离子的吸附反应为I-(aq)+AgCl(s)
?AgI(s)+Cl-(aq),反应达到平衡后溶液中c(I-)=$\frac{c(C{l}^{-})Kap(AgI)}{Kap(AgCl)}$[用c(Cl-)、Kap(AgCl)和Kaq(AgI)表示].该方法去除碘离子的原理是AgI的溶度积比AgCl的溶度积小.

分析 (1)①SO2(g)+I2(aq)+2H2O(l)═2HI(aq)+H2SO4(aq)①△H1
HI(aq)=$\frac{1}{2}$H2(g)+$\frac{1}{2}$I2(aq)②△H2,①+2×②得,SO2(g)+2H2O(1)═H2SO4(aq)+H2(g)△H=△H1+2△H2,据此进行分析;
②开始阶段,SO2和I2反应生成的I-的浓度不断增大,I2(aq)+I-(aq)?I3-(aq)的反应平衡向右移动,n(I3-)不断增加;
(2)据题意书写离子方程式;
(3)据图象分析pH=7时,吸附效果最好;
(4)Kap(AgCl)=c(Ag+)c(Cl-),则c(Ag+)=$\frac{Kap(AgCl)}{c(C{l}^{-})}$,Kaq(AgI)=c(Ag+)c(I-),则c(Ag+)=$\frac{Kaq(AgI)}{c({I}^{-})}$,故$\frac{Kap(AgCl)}{c(C{l}^{-})}$=$\frac{Kaq(AgI)}{c({I}^{-})}$,据此进行计算; AgI的溶度积比AgCl的溶度积小.

解答 解:(1)①SO2(g)+I2(aq)+2H2O(l)═2HI(aq)+H2SO4(aq)①△H1
HI(aq)=$\frac{1}{2}$H2(g)+$\frac{1}{2}$I2(aq)②△H2,①+2×②得,SO2(g)+2H2O(1)═H2SO4(aq)+H2(g)△H=△H1+2△H2
故答案为:△H1+2△H2
②N(I3-)逐渐增大的原因是,开始阶段,SO2和I2反应生成的I-的浓度不断增大,I2(aq)+I-(aq)?I3-(aq)的反应平衡向右移动,n(I3-)不断增加,
故答案为:开始阶段,SO2和I2反应生成的I-的浓度不断增大,I2(aq)+I-(aq)?I3-(aq)的反应平衡向右移动,n(I3-)不断增加;
(2)氯气过量就能将碘单质进一步氧化成碘酸根离子,故氯气与碘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Cl2+I2+7H2O=2IO3-+10Cl-+12H+
故答案为:5Cl2+I2+7H2O=2IO3-+10Cl-+12H+
(3)据图象分析pH=7时,吸附效果最好,故最适合吸附的是中性,
故答案为:中性;
(4)Kap(AgCl)=c(Ag+)c(Cl-),则c(Ag+)=$\frac{Kap(AgCl)}{c(C{l}^{-})}$,Kaq(AgI)=c(Ag+)c(I-),则c(Ag+)=$\frac{Kaq(AgI)}{c({I}^{-})}$,故$\frac{Kap(AgCl)}{c(C{l}^{-})}$=$\frac{Kaq(AgI)}{c({I}^{-})}$,故c(I-)=$\frac{c(C{l}^{-})Kap(AgI)}{Kap(AgCl)}$,该方法去除碘离子的原理是利用AgI的溶度积比AgCl的溶度积小;
故答案为:$\frac{c(C{l}^{-})Kap(AgI)}{Kap(AgCl)}$;AgI的溶度积比AgCl的溶度积小.

点评 本题考查反应热的计算,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据图象分析吸附效果,离子浓度的计算,本题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因素会导致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A.溶解时有少量液体溅出B.洗涤液未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C.容量瓶使用前未干燥D.定容时液面未到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苯与浓硫酸、浓硝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
B.甲苯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C.苯酚与浓溴水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
D.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丙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9.实验室欲用NaOH固体配制1.0mol•L-1的NaOH溶液240mL:
(1)配制溶液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称量 ②计算 ③溶解 ④倒转摇匀 ⑤转移  ⑥洗涤 ⑦定容 ⑧冷却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①③⑧⑤⑥⑦④.本实验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还有250 mL容量瓶.
(2)某同学欲称量一定量的NaOH固体,他先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的质量,天平平衡后的状态如图.烧杯的实际质量为27.4 g,要完成本实验该同学应称出10.0 g NaOH.

(3)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某同学用Na2CO3配制0.10mol/L Na2CO3溶液过程如图所示,错误之处有(  )
A.⑤⑥B.②④⑦C.①⑥D.⑤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6.某强酸性的透明溶液中可能含有下列微粒中的几种.
阴离子:MnO4-、SiO32-、CO32-、I-、ClO-、SO32-
阳离子:Fe3+、Fe2+、NH4+、Ag+、Al3+、K+
分子:H2SO3
取该溶液进行以下连续实验.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强酸性的透明溶液”可知溶液中不含有的微粒是ClO-、CO32-、SO32-、SiO32-,;
(2)沉淀I的化学式为Al(OH)3
(3)X溶液中,除H+、Al3+外还肯定含有的微粒是I-、NH4+、Fe2+、H2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A、B、C、D、E、F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己知:
①已知F为第四周元素,除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外,其他各层上均填满电子,另外五种元素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②A、C原子p轨道的电子数分别为2和4;③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偶数;④E原子价电子(外围电子)排布为msnmpn-1.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D(填序号).
A.金属键的强弱:D>E                         B.基态原子第一电离能:D>E
C.六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E    D.晶格能:NaCl<DCl2
(2)F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与F同一周期的元素中基态原子轨道上成单电子数最多的元素为Cr (填元素符号).
(3)A与C形成的非极性分子,该分子与过量强碱反应生成的酸根离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4)已知原子数和价电子数相同的分子或离子为等电子体,互为等电子体的微粒结构相同,N 3-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描述与元素周期律不相符的是(  )
A.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B.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由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惰性气体除外)
C.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的最高化合价重复出现从+1〜+7、最低化合价从-7〜-1的变化
D.随原子序数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必含离子键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