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TMB是一种新型指纹检测的色原试剂,其相对分子质量为24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利用下列装置测定TMB的分子式.实验原理:在足量氧气流中将4.80gTMB样品氧化(氮元素转化为N2),再利用吸收剂分别吸收水蒸气和CO2.请从图中选择适当的装置(部分装置可以重复)进行实验.
(1)仪器a的名称为圆底烧瓶.
(2)实验装置依次连接的顺序为CBDBAA.
(3)写出装置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4)该实验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尾气处理,理由是碳元素必须燃烧完全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没有有毒气体放出.
(5)实验后称得装置A的质量增加14.08g,装置B的质量增加3.60g并收集到0.56g氮气(假设每次吸收均是完全的),则TMB的分子式为C16H20N2
(6)设计实验验证CO2具有氧化性:将打磨过的镁条点燃后深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集气瓶中有黑色固体生成为碳单质,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分析 C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用浓硫酸干燥氧气,氧气将TMB氧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根据A装置增加14.08g可以求出样品中C元素的物质的量,B装置增加3.60g可以求出样品中H元素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收集到0.56g氮气可以求出样品中N元素的物质的量,则TMB分子中碳、氢、氮的原子个数比就可以求出,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算出相对分子质量,结合原子个数比计算出分子式,以此解答该题,
(1)仪器a为圆底烧瓶
(2)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连接为制备氧气、干燥氧气、将TMB氧化、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水蒸气、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后连接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A干扰测定结果;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因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且生成氮气,没有必要进行尾气处理;
(5)实验后称得装置从用的先后顺序排列质量分别增加3.60g、14.08g,收集到0.56g氮气,则m(H2O)=3.60g,m(CO2)=14.08g,则
n(H2O)=$\frac{3.6g}{18g/mol}$=0.2mol,n(H)=0.4mol,
n(CO2)=$\frac{14.08g}{44g/mol}$=0.32mol,n(C)=0.32mol,
所以n(N)=$\frac{0.56g}{14g/mol}$=0.04mol,
则:n(C):n(H):n(N)=0.32mol:0.4mol:0.04mol=8:10:1,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分子式;
(6)设计实验使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碳元素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如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碳;

解答 解:C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氧气,用浓硫酸干燥氧气,氧气将TMB氧化为二氧化碳、水和氮气,用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根据A装置增加14.08g可以求出样品中C元素的物质的量,B装置增加3.60g可以求出样品中H元素的物质的量,再根据收集到0.56g氮气可以求出样品中N元素的物质的量,则TMB分子中碳、氢、氮的原子个数比就可以求出,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之比算出相对分子质量,结合原子个数比计算出分子式,以此解答该题,
(1)依据图形和作用可知,仪器a为圆底烧瓶,
故答案为:圆底烧瓶;
(2)依据上述分析可知装置连接为制备氧气、干燥氧气、将TMB氧化、浓硫酸吸收生成的水蒸气、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最后连接碱石灰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装置A干扰测定结果,装置连接顺序为:CBDBAA,
故答案为:CBDBAA;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故答案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4)因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且生成氮气是空气的成分,没有必要进行尾气处理,
故答案为:不需要;因为碳元素必须燃烧完全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没有有毒气体排放;
(5)实验后称得装置从用的先后顺序排列质量分别增加3.60g、14.08g,收集到0.56g氮气,则m(H2O)=3.60g,m(CO2)=14.08g,则
n(H2O)=$\frac{3.6g}{18g/mol}$=0.2mol,n(H)=0.4mol,
n(CO2)=$\frac{14.08g}{44g/mol}$=0.32mol,n(C)=0.32mol,
所以n(N)=$\frac{0.56g}{14g/mol}$=0.04mol,
则:n(C):n(H):n(N)=0.32mol:0.4mol:0.04mol=8:10:1,
TM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20=240,设分子式为:C8nH10nNn,则有:12×8n+10n+14n=240,解得n=2,所以分子式为C16H20N2
故答案为:C16H20N2
(6)设计实验使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碳元素化合价降低,做氧化剂,将打磨过的镁条点燃后深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集气瓶中有黑色固体生成为碳单质,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故答案为:将打磨过的镁条点燃后深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集气瓶中有黑色固体生成为碳单质,说明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和性质的探究,生成产物的实验验证设计,化学式的计算应用等知识点,主要是测定个成分的实验装置作用的理解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恒温恒容NO2(g)+SO2(g)?SO3(g)+NO(g),测得反应体系中NO2、SO2气体的体积分数Φ(NO2)、Φ(SO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表:
t/min t0t1 t2t3t4t5
 Φ(NO2 $\frac{1}{3}$ 0.30 $\frac{4}{15}$$\frac{1}{6}$ $\frac{1}{15}$ $\frac{1}{15}$ 
 Φ(SO2$\frac{2}{3}$  $\frac{19}{30}$ 0.600.50 0.40 0.40
①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反应的焓变保持不变   d.每消耗1mol SO3同时生成1 mol SO2
②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的计算结果为$\frac{8}{3}$(不用小数表示).
③上述反应中,正反应速率为v=kΦ(NO2)Φ(SO2),逆反应速率v=kΦ(SO3)Φ(NO),其中k、k为速率常数,则k=K•k(以K和k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温度时,在一个2L恒容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试填写下列空白: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2Y?3Z.
(2)从开始至2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75mol•L-1•min-1
(3)2min时X的转化率为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为有效控制雾霾,各地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大气质量,研究并有效控制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和硫氧化物含量显得尤为重要.
(1)汽车内燃机工作时会引起N2和O2的反应:N2(g)+O2(g)?2NO(g),是导致汽车尾气中含有NO的原因之一.
①在T1、T2温度下,一定量的NO发生分解反应时N2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根据图象判断反应N2(g)+O2(g)?2NO(g)的△H>0(填“>”或“<”).

②在T3温度下,向2L密闭容器中充入10mol N2与5mol O2,50秒后达到平衡,测得NO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该反应的速率v(N2)=0.01mol•L-1•s-1.该温度下,若开始时向上述容器中充入N2与O2均为1mol,则达到平衡后N2的转化率为14.3%(保留一位小数)
(2)利用图2所示装置(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可吸收SO2,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可吸收NO2
①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SO2+2H2O-2e-═SO42-+4H+
②在碱性条件下,用阴极排出的溶液吸收NO2,使其转化为无害气体,同时有SO32-生成.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3)一定条件下可用甲醇与CO反应生成醋酸消除CO污染.常温下,将a mol•L-1的醋酸与b mol•L-1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存在2c(Ba2+)=c(CH3COO-),则该混合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常数Ka=$\frac{2b}{a-2b}$×10-7L/mol(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1,2-二溴乙烷是常用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某小组用如下装置合成1,2-二溴乙烷.
装置B中发生的反应为C2H5OH$→_{170℃}^{浓H_{2}SO_{4}}$CH2=CH2↑+H2O
产物和部分反应物的相关数据如下:
  沸点/℃ 密度/(g•cm-3 水中溶解性
 1,2-二溴乙烷 131.4 2.18 微溶
 溴 58.83.12  微溶
 乙醇 78.5 0.79 溶
合成反应:
在冰水浴冷却下将20.0mL浓硫酸与10.0mL95%乙醇混合均匀地到反应液,取出10.0mL加入三颈烧瓶B中,剩余部分装入滴液漏斗A中.E的试管中加入8.0g液溴,再加入2-3mL水,使管外用水冷却.断开D、E之间的导管,加热B,待装置内空气被排除后,连接D和E,继续加热并保持温度在170-180℃,打开滴液漏斗活塞,缓慢滴加反应液,直至反应完毕.
分离提纯:
将粗产物分别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洗涤,分离后加入无水氯化钙干燥,待溶液澄清后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1,2-二溴乙烷6.3g.
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浓硫酸与乙醇时,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是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使用冰水浴降温的目的是防止乙醇挥发.
(2)为防止暴沸,装置B中还应加入碎瓷片;C的作用是平衡气压;E中试管里加水的目的是防止溴、产物1,2-二溴乙烷挥发.
(3)判断生成1,2-二溴乙烷反应结束的方法是E中试管里的液体变为无色;反应结束时正确的操作是断开DE之间的导管,再停止加热.
(4)洗涤和分离粗产物时使用的玻璃仪器是分液漏斗、烧杯.
(5)本实验中,1,2-二溴乙烷的产率为67%.
(6)下列操作中,将导致产物产率降低的是abc(填正确答案的标号).
a.乙烯通入溴时迅速鼓泡       b.实验室没有装置D
c.去掉装置E烧杯中的水        d.装置F中NaOH溶液用水代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碱式碳酸钠铝[NaaAlb(OH)c(CO3d]可用作阻燃剂、抗酸剂等.其制备方法是:控制温度、pH,向NaHCO3稀溶液中加入Al(OH)3,并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碱式碳酸钠铝.
(1)碱式碳酸钠铝[NaaAlb(OH)c(CO3d]中a、b、c、d之间的关系为a+3b=c+2d.
(2)碱式碳酸钠铝作为阻燃剂的可能原因:①在分解过程中大量吸热;②本身及产物无毒且不可燃;③产生阻燃性气体CO2、H2O.
(3)若pH过高,则对产品的影响是pH过高会使碱式碳酸钠铝转化为NaAlO2
(4)为确定碱式碳酸钠铝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准确称取2.880g样品用足量稀硝酸溶解,得到CO2 0.448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并测得溶液中含有0.02mol Al3+
②加热至340℃以上时样品迅速分解,得到金属氧化物、CO2和H2O.当样品分解完全时,样品的固体残留率($\frac{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100%)为56.9%,根据以上实验数据确定碱式碳酸钠铝的组成(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向2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NH3,H2和N2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NH3?N2+3H2,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图2为t时刻后改变容器中条件,平衡体系中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两个阶段各改变一种不同的条件.

(1)能证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B(填标号,下同).
A.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B.N2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C.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D.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2)若tl=15s,则t0-t1阶段以H2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2mol/(L•s).
(3)t3-t4阶段改变的条件为升高温度.
(4)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K=0.17(保留两位小数);向容器中再通入1.4molNH3、0.8molH2,平衡向左移动(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
(5)25℃时,将a mol•L-1的氨水与0.1mol•L-1的盐酸等体积混合.
①当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满足c(NH4+)<c(Cl-)时,则反应的情况可能为abc
a.盐酸不足,氨水剩余    b.氨水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盐酸过量
②当溶液中c(NH4+)=c(Cl-)时,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frac{1{0}^{-8}}{a-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
A在平衡3KSCN+FeCl3?Fe(SCN)3+3KCl的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溶液溶液红色变浅,平衡逆向移动
B向AgI沉淀中滴入KCl溶液有白色沉生成,Ksp(AgCl)<Ksp(AgI)
C把Cl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Cl2具有漂白性
D向Fe(NO32溶液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溶液变为黄色,氧化性:H2O2>Fe3+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液氨→氨气→氮气和氢气→氮原子和氢原子“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主要的相互作用是(  )
A.氢键;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键B.氢键;极性键;非极性键
C.氢键;极性键;分子间作用力D.分子间作用力;氢键;非极性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