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如图中的每一方框内表示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其中A、C、D、E、F在通常情况下均为气体,且A与C物质的量之比为1:1.B为常见液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
(1)F是NO2;X是NH4HCO3(都填化学式).
(2)G与Cu的反应中,G表现得性质有酸性和氧化性.
(3)X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加热)的离子方程式:NH4++HCO3-+2OH-$\frac{\underline{\;\;△\;\;}}{\;}$2H2O+CO+NH3↑.
(4)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5)以C、B、D为原料可生产G,若使a mol C 完全转化为G,理论上至少需要D2amol.
(6)C与G的反应产物的阳离子的检验方法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H4+

分析 X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都生成气体,应为弱酸铵盐,与盐酸反应得到气体A,A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体D,则A为CO2、D为O2,X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气体C为NH3,A与C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且B为常见液体,可以推知X为NH4HCO3、B为H2O,C(氨气)与D(氧气)反应生成E为NO,E与氧气反应生成F为NO2,F与水反应得到G能与Cu反应生成NO、NO2,则G为HNO3,据此解答.

解答 解:X能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都生成气体,应为弱酸铵盐,与盐酸反应得到气体A,A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体D,则A为CO2、D为O2,X与氢氧化钠反应得到气体C为NH3,A与C物质的量之比为1:1,且B为常见液体,可以推知X为NH4HCO3、B为H2O,C(氨气)与D(氧气)反应生成E为NO,E与氧气反应生成F为NO2,F与水反应得到G能与Cu反应生成NO、NO2,则G为HNO3
(1)由上述分析可知,F是NO2,X是NH4HCO3
故答案为:NO2;NH4HCO3
(2)Cu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与氮的氧化物,反应中N元素的化合价部分为不变化,部分降低,故硝酸表现酸性、氧化性,
故答案为:酸性和氧化性;
(3)NH4HCO3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CO3-+2OH-$\frac{\underline{\;\;△\;\;}}{\;}$2H2O+CO+NH3↑,
故答案为:NH4++HCO3-+2OH-$\frac{\underline{\;\;△\;\;}}{\;}$2H2O+CO+NH3↑;
(4)C→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故答案为:4 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
(5)以NH3、H2O、O2为原料可生产HNO3,使a mol NH3完全转化为HNO3,根据电子转移守恒,理论上至少需要氧气的物质的量=$\frac{amol×[5-(-3)]}{4}$=2a mol,
故答案为:2a;
(6)C与G的反应产物为硝酸铵,含有的阳离子为NH4+,检验NH4+的方法: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H4+
故答案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H4+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物推断,难度中等,注意根据X既能与盐酸又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气体及A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气体进行推断,(5)中注意利用电子转移守恒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最近,科学家从石墨中分离出来的石墨烯是已知最薄、最坚硬的物质.可以制成纳米材料.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高分子化合物B.与金刚石互为同分异构体
C.性质稳定不能与氧气等物质反应D.能导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一个CO分子的质量可表示为$\frac{28}{{N}_{A}}$g.
(2)由O2和CO2组成的18g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1.2L,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36g/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10mL量筒量取8.10mL稀盐酸
B.用pH计测得某溶液的pH为2.3
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
D.可用50.00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KMn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关于物质检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往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SO42-
B.往某溶液中滴加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Cl-
C.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焰色为紫色,则原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钾盐
D.往某溶液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Si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玻璃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B.误服重金属盐,立即服用牛奶或豆浆可解毒
C.油脂、乙酸乙酯都属于酯类,但不是同系物
D.蔗糖、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都只是葡萄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常温时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MgCl2,促进(填“促进”或“抑制”)了水的电离;与纯水相比,所得溶液中KW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已知某溶液中只存在OH-、H+、NH4+、Cl-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以下几种:
A.c(Cl-)>c(NH4+)>c(H+)>c(OH-)            B.c(Cl-)>c(NH4+)>c(OH-)>c(H+
C.c(NH4+)>c(Cl-)>c(OH-)>c(H+)            D.c(Cl-)>c(H+)>c(NH4+)>c(OH-
①上述关系一定不正确的是B(填序号).
②若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则该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A(填序号).
③若四种离子浓度关系有c(NH4+)=c(Cl-),则该溶液显中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3)现有常温时的下列溶液:①20mL 0.1mol/LH2SO4溶液;②40mL 0.1mol/L CH3COOH溶液;
③40 mL 0.1mol/L HCl溶液;④40mL 0.1mol/L NaOH溶液;⑤20mL 0.1mol/L Ba(OH)2溶液,其中:
A.c(H+)最小的是⑤(填序号)
B.任取2份溶液混合,混合溶液的pH为7,有4种取法.
C.②④混合后,溶液的pH大于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D.混合后出现白色沉淀的两种溶液是①⑤(填序号).
(4)常温下,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盐酸和NaNO3溶液中的一种.已知A、B的水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A、C溶液的pH值相同.则:
①B是CH3COONa 溶液,C是盐酸.
②常温下若B溶液中c(OH-)与C溶液中的c(H+)相同,B溶液的pH用PHb表示,C溶液
的pH用pHc表示,则pHb+pHc=14(填数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合成氨反应是化学上最重要的反应之一:
(1)合成氨原料气中的氢气可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在高温、催化剂作用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反应中每生成2mol CO2吸收316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H4(g)+2H2O(g)$\frac{\underline{\;高温\;}}{\;}$CO2(g)+4H2(g)△H=+158kJ•mol-1该方法制得的原料气中主要杂质是CO2,若用K2CO3溶液吸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O32-+CO2+H2O═2HCO3-
(2)已知N2(g)+3H2(g)?2ΝΗ3(g)△H<0.如图是当反应器中按n(N2):n(H2)=1:3投料后,在200℃、400℃、600℃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压强的变化曲线,
①曲线a对应的温度是200℃.
②关于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E(填序号)
A.上图中M、N、Q点平衡常数K的大小关系为K(M)=K(Q)>K(N)
B.加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H2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C.相同压强条件下,投料相同,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关系为c>b>a
D.由曲线a可知,当压强增加到100MPa以上,NH3的物质的量分数可达到100%
E.及时分离出NH3可以提高H2的平衡转化率
③N点时c(NH3)=0.2mol•L-1,N点的化学平衡常数K=$\frac{25}{27}$(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3)合成氨工业中含氨废水的处理方法之一是电化学氧化法,将含氨的碱性废水通入电解系统后,在阳极上氨被氧化成氮气而脱除,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
(4)NH3可以处理NO2 的污染,方程式如下:NO2+NH3$?_{加热}^{催化剂}$N2+H2O(未配平)当转移0.6mol电子时,消耗的N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3.36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CO2是一种温室气体.CO2属于(  )
A.B.C.有机物D.酸性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