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实验装置图可知,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中有氯化氢和水杂质,为制备并收集无水FeCl3,B装置中装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通过装置中的长颈漏斗可判断实验过程中导管是否被产品堵塞,C装置中装浓硫酸干燥氯气,D装置中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E装置收集生成的氯化铁,实验尾气中有氯气,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由于无水FeCl3极易潮解,所以在收集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防止吸收装置中的水份与氯化铁反应,所以F中装浓硫酸,G中装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时由于装置中有空气中的水蒸气,会与氯化铁反应,所以要先排除装置中的空气,据此答题.
解答 解:根据实验装置图可知,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中有氯化氢和水杂质,为制备并收集无水FeCl3,B装置中装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通过装置中的长颈漏斗可判断实验过程中导管是否被产品堵塞,C装置中装浓硫酸干燥氯气,D装置中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E装置收集生成的氯化铁,实验尾气中有氯气,要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由于无水FeCl3极易潮解,所以在收集装置和尾气吸收装置之间加一个干燥装置,防止吸收装置中的水份与氯化铁反应,所以F中装浓硫酸,G中装氢氧化钠溶液,实验时由于装置中有空气中的水蒸气,会与氯化铁反应,所以要先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1)加热条件下,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2H2O+Cl2↑;故离子方程式为:4H++2Cl-+MnO2$\frac{\underline{\;\;△\;\;}}{\;}$Mn2++2H2O+Cl2↑;
故答案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2H2O+Cl2↑;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装置F中所加的试剂为浓硫酸或浓H2SO4,
故答案为:浓硫酸或浓H2SO4;
(3)根据装置图可知,导管b的作用为平衡压强(或使浓盐酸顺利流下),装置B的作用为除去Cl2中的HCl气体,通过装置中的长颈漏斗可判断实验过程中导管是否被产品堵塞,
故答案为:平衡压强(或使浓盐酸顺利流下);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判断实验过程中导管是否被产品堵塞;
(4)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实验时应先排尽实验装置中的空气,所以实验时应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反应一会儿后,再点燃D处的酒精灯,
故答案为:排尽实验装置中的空气;
(5)为减少氯气对空气的污染,反应结束后,拆卸装置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打开活塞a,通入空气把装置内残留的Cl2排出,保证吸收更彻底(,
故答案为:打开活塞a,通入空气把装置内残留的Cl2排出,保证吸收更彻底(;
(6)为检验所得产品中是否含有FeCl2,可进行如下实验:取E中收集的产物少许,加水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一酸性KMnO4溶液,若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则说明有FeCl2,反之则没有,
故选③.
点评 本题以氯化铁的制备为背景,考查了氯气的制备和性质的检验,解题关键理在于明确实验原理和目的及各装置的作用,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a2CO3 | B. | NaHCO3 | C. | Na2CO3和NaHCO3 | D. | NaOH和Na2C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钠 | Na2O | Na2CO3 | 金刚石 | 石墨 | |
熔点(℃) | 97.8 | 1132 | 851 | 3550 | 3850 |
沸点(℃) | 882.9 | 1275 | 1850(分解产生CO2) | 425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将NaHCO3固体加入新制氯水,有无色气泡(HClO) | |
B. | 使红色布条褪色(HClO) | |
C. | 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发现呈血红色(Cl2) | |
D. | 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浓氨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 | |
B. | 用可见光束照射以区别溶液和胶体 | |
C. | 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 |
D. | H+、K+、S2-、Br-能在Fe(OH)3胶体中大量共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